□本报记者 王薇 通讯员 杨文孝
3月的昌吉,冰雪尚未融尽,挡不住的春潮已然涌动。全州各地温室大棚里一派忙碌景象,种植户紧跟春光,抢抓农时,投身农业生产中,奏响“春耕曲”。
3月15日,记者走进昌吉市佃坝镇土梁村村民郭永强的温室大棚,只见一片片嫩绿的菜苗长势喜人,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我家有5个大棚,占地3亩。去年12月下旬我开始育苗,品种包括黄瓜、西红柿。”郭永强说,他家蔬菜一年收获两茬,都是蔬菜批发商上门收购。
发展设施农业收入咋样?郭永强笑着说:“这几年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成熟、规模越做越大、销售渠道畅通,他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去年他种植大棚蔬菜挣了15万元,今年收入还有增长空间。”
棚室经济发展得好,科技的加持功不可没。说话间,昌吉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高级农艺师李涛掀开厚厚的大棚门帘走了进来。
2023年12月以来,李涛逐户走访佃坝镇的温室大棚种植户,在蔬菜越冬以及早春育苗的关键期提供技术指导。
“这几天,你在管理上要注意控制温度、通风降温。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一定要保证土壤水分充足,注重科学追肥、病虫害防治。”李涛说。
郭永强听了连连点头,他说,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自己育苗既增加了成活率,又增加了一笔经济收入,很划算。
时下,土梁村智能阳光大棚里同样是热火朝天的春耕景象。一台台自动化育苗机高效运转,工人们将穴盘放上传送带,填土、挖穴、铺盘,再把一粒粒辣椒种子精准地放进穴盘对应的孔里,种子将会在这里萌芽、生长。
“今年,我们村接了一个千亩辣椒育苗订单,总收益43.5万元。我们从2月25日起开始育苗,3月开始洒水,预计4月出苗,每天可育苗4000盘。”土梁村村委会主任李万兵说。
土梁村智能阳光大棚蔬菜种植区里,生菜青翠欲滴,一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源源不断供应乌昌市场;另一侧的花卉种植区内,杜鹃花迎春绽放,玫瑰花香沁人心脾,一幅百花争艳图在眼前展开,吸引了昌吉市民前来选购。
李万兵告诉记者,从1994年起,土梁村大力推进设施农业,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科技助推等方式,引导群众发展设施蔬菜、花卉种植,全村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700亩,建成温室大棚330个,加快发展育苗、种植、销售一条龙的全产业链。
“昌吉市有日光温室1314座共1427亩,投入生产育苗的有981座,主要以辣椒、西红柿、黄瓜、番茄等育苗及菜苗种植为主。目前,昌吉市加工番茄和春提早蔬菜育苗工作已全面展开,预计3月10日结束。”李涛说,2023年,全市加工番茄育苗面积879亩约3亿株,蔬菜、西瓜、香瓜等各类育苗1600万株。预计2024年番茄育苗比上年增加6000万株,露地蔬菜突破7500亩。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昌吉州设施农业经营主体和类型日趋多元化,生产领域由蔬菜种植向食用菌、花卉业等方向延伸,如木垒县的玫瑰花、奇台县的草莓、吉木萨尔县的人参果、阜康市的林果、呼图壁县的花卉等都具备形成优势产业的潜力和能力,成为昌吉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据统计,全州现有各种类型温室8840座。2024年,全州投入生产的温室有2830栋共3585亩,培育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西甜瓜等果蔬苗85000万株,可满足3万亩蔬菜瓜类、17万亩加工番茄的种植。
为扎实做好设施农业的春季生产,昌吉州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好科技育苗大棚,把“大棚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强化农业技术服务,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强化农机服务指导,通过科学防控手段,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和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全年农业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2024年,我州将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继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持续提高设施农业水平,推动先进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设施农业生产模式,进一步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帮助农民增收。”州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贾文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