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振
近年来,昌吉州紧紧围绕“便民无极限、服务零距离”的理念,以汇聚各方力量为先导,以城市社区为主阵地,以提升服务质效为总抓手,努力把一个个社区打造成领导有方、组织有力、邻里有爱、生活有质、治理有效、和谐有序的幸福共同体,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凝聚服务力量
“独角戏”变“大合唱”
“以前社区几个人面对一大摊子事,一天下来真是跑断腿、磨破嘴皮子,现在不仅配备了年轻力量,还整合了各支队伍,工作顺畅多了。”阜康市博峰街道民主路社区党委书记胡星感慨道。
把社区居民服务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选优配强基层服务的队伍,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不断培养提高服务能力,实实在在解决制约服务群众中的种种难题。为此,昌吉州不断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实施“青雁育强”工程,指导各县市选派53名公职人员到社区担任书记、副书记,鼓励引导1100名社区工作者全面开展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前集中培训,为社区服务注入强大动能。注重提升社区干部能力,采取党校培训、挂职锻炼、外出学习、擂台比武等方式,加强对班子成员、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
“上次在小区门口买了些生活用品,我搬不动,正发愁呢,一个乡镇下沉干部主动搭了把手,帮我送到了家里,到现在我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儿女不在家,这些干部就是我们的亲人。”呼图壁县呼图壁镇熙景社区留守老人史永珍谈起下沉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社区服务,力量是关键。昌吉州严格落实“2112”工作机制,制定乡镇(街道)干部下沉村(社区)工作规范,探索实施“1+1+N”干部包社区联户工作模式,每个社区由1个乡镇(街道)班子成员、1名干部进行包联,每人联系若干户,充实基层服务力量。以社区班子成员为主体,下沉干部、在职党员、物业公司等各支力量为补充,混合编组划片包干网格,切实提高服务温度。建立社区党员积分制服务管理机制,激励引导2.17万名居民党员亮身份亮承诺,推进服务端口前移。同时,结合辖区党员居民的特长和兴趣,积极动员参与“邻里集市”、“乐享运动”、健康义诊、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全州志愿者实名注册登记3.9万余人,161个社区组建志愿服务队425支。
此外,通过社区党组织牵头,持续深化共驻共建,推动全州1196家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到社区报到,1.4万名在职党员干部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870场次,惠及群众8.2万余人次,不断壮大社区服务的“朋友圈”。
激活服务阵地
“封闭式”变“开放式”
走进昌吉市建国路街道星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体育协会、海拓体育、悦儿思儿童绘本、MI舞等一批师资强、口碑好的社会资源在这里活跃着,这些都得益于“阵地换服务”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昌吉州以群众诉求为导向,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硬实力”,做优社区服务“软环境”,大力探索服务群众新模式,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探索“1+N”阵地拓展模式,以建优社区“主阵地”、用活网格“次阵地”、拓展N个“辅阵地”为导向,形成“社区集成、多点集散”服务格局。去年以来,昌吉市通过内部优化整合、外联企业单位,新增服务功能室162间、开发服务阵地337个,服务群众面积增加1.1万平方米。“服务阵地的作用是否发挥好,不在于建筑是否‘高大上’,功能是否‘高大全’,关键在于能不能让‘家门口的服务’于细微处‘多用情、多用心、多用力’,能不能让老百姓‘走得进、坐下来、还想来’”昌吉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吕成说。
探索“党建+商业联盟”模式,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搭建以大型商超为主、个体商户加盟为辅的综合服务平台。昌吉市锦绣社区依托区域优势,将餐饮、购物、健身等紧贴生活的业态纳入社区服务链,推行错时低价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商圈增客流、群众得实惠、社区赚口碑”的多方共赢局面。“‘党建+商业联盟’让我们从‘各自为营’到‘携手共进’,让我们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参与服务群众,这是双向奔赴。”华洋广场姜经理感慨道。
探索“社会资源进社区”模式,通过发布通告、座谈交流、实地洽谈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源常驻社区、服务于民。呼图壁县花城社区引入教育培训、普惠制餐饮、养老托幼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打造社区助餐点、居民休闲营地、科普园、贝趣乐园、“小集市”市场等,丰富居民服务供给。“家门口这家社区助餐点,菜谱日日换,菜品丰富,少盐少油,荤素搭配,再也不用为每天吃啥发愁。”辖区70岁居民马洪福已是社区食堂的常客,对于社区提供的这项服务,老人表示很实际也很贴心。
探索区域联动模式,针对商业、人员密集区域,鼓励商家联动服务,实现寓治理于服务之中。昌吉市团结院社区紧盯商业街区、游园广场等群众易聚集区域,以社区为服务总站,培育庭州影院、昌明眼镜、康奈鞋店等28个服务分站的联动体系,将歇脚休息、喝水充电、读书看报等服务架设在站点,并内嵌问题上报、积分兑换等内容,实现寓治理于服务之中。“现在天气越来越热,我们经常在服务站点充电等订单,方便又暖心!”“每天配送高峰时,会有好几拨外卖小哥轮番来这里休息充能。”庭州影院负责人介绍。
面对居民多元化的需求,昌吉州优化服务模式,推动空间改造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174个社区与530家优质社会服务资源签订服务协议书,引进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等服务项目1200余个,建立电商培训基地、创客空间等服务场所230个,进一步满足了群众个性化服务需求。同时,将771个居民小区划分为640个网格,构建以社区阵地为中心、网格阵地为延伸、共建单位活动场所为补充,开放共享的群众服务格局,将便民服务延伸到居民家门口。
提高服务质效
“绣花功”解“千千结”
“小家庭和和美美、大家庭无微不至,我们的生活是样样都好!”在网格活动室,一曲舞蹈过后,年过花甲的高艳华气喘吁吁,却难掩心中的兴奋,“我们小区虽然是老小区,但我觉得幸福指数是一点不比那些新小区低。”在阜康市有色苑网格,服务能力的提升实实在在让居民尝到了甜头。
针对社区服务专业化、精细化不够的问题,昌吉州着力升级服务、构建场景,优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服务功能,阵地80%以上用于服务群众,推行“帮办代办”进网格,推动养老认证、社保、医保、水电气购买等十余项便民事项在网格办理,初步实现了“在家门口办所有事、找一个人办成所有事”。
“真是太快了,上午拨打12345反映雨箅子损坏问题,下午就有人来维修了。”近日,家住奇台县的章女士反映“商业街西面雨箅子损坏,希望尽快处理解决”。
市政部门接诉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核实情况,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消除了通行隐患,为周边居民的安全出行提供了保障。路过的王阿姨说:“之前每次从这里路过的时候心里都会‘咯噔’一下,现在好了,再也不用担心被绊倒了,真实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居民出题,党委政府答题。昌吉州着眼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建立以12345便民热线为主渠道的“接诉即办”体系,研发“吉速办”“玛上办”“呼必应”等线上平台,实施问题收集、分类处理、精准派单、高效办理、结果反馈5步闭环管理模式,确保群众“有呼必应、有诉必理、有理必果”。推进全主体参与,畅通上下联动诉求双向办理体系,3925名社区干部常态入户走访、化解矛盾,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
“‘我们家的窗户被树枝遮挡住了’‘小区里怎么安装充电桩’……每个月的居民恳谈日,居民们都会主动反映问题。社区的事,说白了便是四个字——鸡毛蒜皮,但衡量居民生活是否安逸靠的就是这些点滴小事。”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镇团结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丁惠在社区工作了22年,颇有感慨。
结合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昌吉州创新开展“居民恳谈日”活动,每月在网格阵地、小区广场等居民群众活动场所,收集居民在就医、就学、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困难,对符合政策且现场能解答办理的现场解答办理;对涉及面广、现场不能解答办理的,邀请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议事,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同时,指导各县市成立物业行业党委,采取物业企业“连片包管”、社会组织“专业代管”、国有企业“兜底统管”等方式,推动物业服务全覆盖,服务满意率提升至87.5%,形成了物业服务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的新态势。
今年以来,昌吉州通过“接诉即办”“吉速办”“居民恳谈日”活动等各类载体受理诉求8万余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在97%以上,服务水平和效率明显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不断提升,生活愈发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