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深耕农文旅融合发展 绘就“诗与远方”新画卷

——基于乡村振兴的昌吉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内生动能与外部赋能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整体框架中。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兴模式,不仅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有效推动了乡村地区产业的融合,进而促进了乡村经济的提升。

  通过激发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内在动力,村民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同时,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也是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人才的供给也能够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提供持续的动力,促进其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共同努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为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如今,昌吉州已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在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民俗、农耕、田园等文化旅游产业交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激发昌吉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内生动能

  强化农民认知、提高农民参与水平、健全利益共享机制是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内生动能。

  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扩大农民的实际参与

  农民参与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发展效率和农民收益,提高其参与度,必须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同时,还要发挥国家的政策优势。建立农村旅游合作组织,以改善农户分散、零点经营的状况。还可通过宣传、主题培训和奖励等手段,向农民说明合作社的农户组成比例、参与渠道等,促使其积极参加。

  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参与度

  转变观念是农民参与旅游、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而持续的参与能力则是保证农民话语权与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在消费需求多元化、高端化的背景下,农民的内生发展是最直接的方式。参与程度的提升可以从政府的支持和农户的自我提升两个方面进行。昌吉州政府和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通过成人教育、专题培训等方法来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其次,要注重农户的参与,合理设计参与渠道,维护参与权益。最后,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农村精英等优秀人才的带头作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保证他们有能力参加各种活动,这样才能提高参与效率。对农民来说,要不断地吸收知识、积累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加强实践能力。

  明确权利和责任,建立完善的利益分享机制

  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从供给的视角来看,政府、旅游企业、农民、个体投资者等各方利益相关方是农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利益分配的不均也势必影响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要理顺权利和责任,重新确定利益共享的范围,建章立制使其责权保持一致,形成利益共享、和谐共存的发展机制。农民是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他们是最大的实践者和代表。要使农村的文化旅游逐渐走向组织化、规模化,从而推动农村的发展,使农民的收入增加。

  加强昌吉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外部赋能方式

  加大资金投入、坚持科学规划、培育品牌、开展多样化营销、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是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外部赋能方式,通过外部赋能,积极推进昌吉州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加大资金投入

  昌吉州在推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从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扶持。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时,利用政府的财政补贴,发放旅游消费券来吸引旅游消费,还可吸收民间资金支持昌吉州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文化旅游、康养项目等,把资金投向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试点地区。金融部门要积极寻求新的融资渠道,多渠道增加对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通过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措施,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也可通过设立农业文旅产业融合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探索支持融合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为融合发展贡献新动能。

  坚持科学规划,善抓试点推进融合发展

  在科学规划方面,建议将昌吉州文化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由昌吉州政府或昌吉州文旅局牵头,财政、农业、乡村振兴、林业、住建、国土资源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编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开发利用规划,并根据资源禀赋和特点对各县市文化资源发展重点、开发方向等进行明确,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格局,实现昌吉州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以“互联网+”为手段,拓展文旅融合的产业范围、服务内容、时间空间,构建新平台,拓展新模式,突出新特色,形成新优势,塑造新形象。

  培育品牌,加速形成新的文化和旅游发展模式

  在品牌培育上,要提高企业的品牌定位,使“大美昌吉”的品牌内涵更加丰富。针对昌吉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集群”“村庄联动”“全域”的发展模式。要建立农村的田园居所,以昌吉州的葫芦、恐龙、旱地大麦等为依托,顺应家庭游、周末游、休闲度假旅游的大潮流,开展乡村旅游;以科普研学、田园观光、主题度假和乡村体验为主,整合资源,扩大空间,丰富业态,形成完整的昌吉州乡村田园综合体。利用葡萄酿制文化,将葡萄酿制和休闲观光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其在生态、休闲、高端旅游消费等领域的优势。深入挖掘酒文化、讲好酒故事、培育消费热点,探索新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模式,加快推动昌吉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古村落民宿游为主导,融合农产品生产与民俗文化,打造民宿+农文旅融合,全面推进昌吉州乡村振兴。

  开展多样化营销

  昌吉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于根据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思维,对昌吉州旅游产品的文化体验进行开发和提升,打造成为独特的文化旅游产业象征。若是要从昌吉州文旅资源的独特性上着手,需不断完善宣传营销手段,增强文化旅游宣传的广度和精确度,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随着互联网、新媒体营销的普及,昌吉州在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新媒体运作手段,建立线上推广平台,凭借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信息丰富等优点,宣传推广文化旅游产品,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满足人们对文旅产品的需求,迅速占据消费市场。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深入分析客源市场,对不同性别、年龄层的群体进行精准广告投放。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

  随着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文旅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昌吉州在继续推行积极的人才引进策略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农业、旅游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其具体做法是:一是引入农文旅复合型人才,针对全国农业旅游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自治区内优秀的博士、硕士和大学生群体,根据引进的层次,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培训体系,健全内部选拔机制。企业、学校、政府通过联合培训,开展“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青年教师”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人才。三是在新疆中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设置专门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促进文旅企业的发展。四是对周边农村地区居民进行服务培训,针对景区周边的自营户、营销人员、导游等,进行旅游文化与新媒介技术的综合培训,以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整体服务质量。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这种融合是未来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昌吉州只有善于利用外部的赋能,激发内部的动能,同时统筹内外的动能,形成共建共享的格局和共同富裕的机制,这是昌吉州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前进道路,也为昌吉州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新的时代机遇。

  昌吉州社科联课题研究成果(摘要)

  (作者赵丽娟、李琳玉、阿米娜·玉苏甫、刘金秀、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