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思颖
“朱法官,现在张某同意偿还本金,但是双方在利息计算上有争议,我重新核算了利息,你能不能帮我看看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朱法官,调解协议我发过来了,你看看协议内容是否有问题?”
5月30日一大早,昌吉市人民法院大西渠人民法庭法官朱香玉的微信就发出了清脆的提示音。在一个名为“二六工诉前调解工作群”的微信群中,朱香玉正和微信群的人民调解员通过线上交流,指导调解工作。
同时,经过前期细致的工作,昌吉市二六工司法所专职调解员王书莉又诉前调解成功了三件纠纷,正在线申请法院线上审核调解协议出具民事裁定书。
据悉,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昌吉市人民法院大西渠人民法庭的联动联调机制已日趋完善。为了将该机制长效运行下去,大西渠人民法庭的三名法官与人民调解员建立了三个乡镇诉前调解微信群,全天在线解答法律问题、指导调解过程,每季度开展培训,制作和上传追索劳动报酬纠纷、租赁合同纠纷等8种调解协议模板。同时,大西渠人民法庭还将一体化诉前调解司法确认作为调解员的必修课,对新任调解员进行“调解+司法确认”标准化岗前培训。
“朱法官,上个月调解的劳务纠纷,对方已主动履行了,开心!”调解员王书莉一边说,一边发了“开心”的微信表情。
司法所日常工作之一就是调解矛盾纠纷,但有的时候双方前脚刚达成协议,后脚出了司法所的门就反悔的情况时有发生。现在有了法官及时司法确认,避免了“事后不认账”的尴尬,群众对调解员的调解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大西渠人民法庭所辖三个乡镇联动联调机制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了司法确认制度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支持和保障,使得经确认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力,切实回应各族群众经济、便捷、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的需求。
大西渠人民法庭将继续立足辖区工作实际,不断探索线上线下整合的司法服务新模式,主动回应各族群众“数字化”时代的司法新需求,努力为当事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多元纠纷化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