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阿依加玛丽·列提甫
近日,记者从昌吉市人民医院了解到,自7月以来,该院急诊医学科共接诊意外受伤儿童个案61例。“多以急性创伤为主,如跌伤、碰伤、夹伤、割伤、体育运动扭伤、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等,还有一部分患儿因异物卡喉、烫伤等就诊。”昌吉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王涛告诉记者。
暑期是各类创伤事件的高发时段,预防儿童意外伤害不容忽视。孩子们假期欢快之余,切勿把安全抛之脑后。针对较为高发的意外伤害类型,如何预防以及需要注意什么,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运动易受伤,安全要注意
王涛表示,暑假期间医院门诊收治的意外受伤患儿多为急性创伤,针对不同的创伤类型,处理方法不同。
“伤口浅表的轻度擦伤,可以用双氧水、碘伏消毒。如果有伤口出血、骨折,要及时应用创伤急救四项基本技术,像止血、包扎、固定、转运。首先是止血,用无菌纱块或者干净敷料包扎止血;其次,怀疑骨折的可用夹板、干净木板,跨上下关节固定骨折部位,之后立即送医或等待‘120’的到来。”王涛说。
7月28日,初中生小臧跛着脚到昌吉市人民医院就诊。平时热爱运动的他在暑假期间加大了运动量,除了每天跑步、打篮球,还练习跳绳。运动几天后,小臧突然感觉自己的脚踝疼痛,走路困难。医生为他拍片检查,没有发现骨折,诊断为韧带拉伤,叮嘱他一个月不能做剧烈运动。
“每到暑假,运动损伤的孩子会多一些。”王涛介绍,在受伤部位方面,以踝关节、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等关节损伤为主,若皮肤完整无开放性伤口,局部肿胀疼痛的,可以抬高患肢,局部冰敷10分钟至20分钟,每次冰敷相隔半小时以上。必要时到医院拍片检查,了解有无骨折或韧带撕裂情况。
此外,针对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患者,如伤者仍有呼吸心跳的,现场止血包扎,呼叫救护车,原地等待救援,千万不要擅自搬动伤者,不正确的搬动可能会造成二次损伤,加重病情;如果伤者心跳呼吸骤停,现场人员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120”调度中心会立即派出救护车,并电话指导现场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术。
孩子独自在家,安全教育不可忽视
“我们要上班,孩子独自在家,真让人操心。”昌吉市民王女士说,自己上班时,时不时要打个电话确认一下孩子在干什么,有没有乱动电器、煤气灶等。
王涛认为,为避免孩子意外受伤,家长需对孩子进行常态化安全教育,让孩子增强安全意识,知道哪些地方是不安全的、哪些行为是危险的;还应检查居家环境,更换老旧电器防止触电,收起牙签刀具等锐器避免儿童被划伤刺伤。
“假期里常有儿童被烫伤,一旦发现儿童被烫伤,家长应迅速让孩子脱离热源,尽可能使伤情减轻。如情况严重,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判断孩子的呼吸和脉搏情况,如果孩子意识清楚,可采用‘冲、脱、泡、盖、送’进行处理。”王涛介绍。
冲:脱离热源后,立即用自来水冲洗15分钟至20分钟。不要用冰块降温,温度过低可能导致二次伤害,对于不宜冲洗的部位可使用常温水冷敷降温。
脱:降温后轻柔地去除烫伤部位的衣物,如果难以去除,可用剪刀剪开。如果衣物和皮肤粘连在一起,切不可强行拉扯,可待就医后进一步处理。
泡:去除热源后,如果疱皮没有破,受伤部位仍有疼痛,可继续用冷水浸泡30分钟。
盖:完成前述操作后,可用纱布或干净毛巾覆盖伤口,避免污染。
送:尽快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迅速冲水降温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可避免创面遭受热量的持续作用而不断加深加重。切忌在创面上涂抹任何无确切治疗效果的物质,如酱油、醋、香油、牙膏、蜂蜜等,以免影响医生对创面的判断或导致创面感染。
螺丝钉、小药丸、小玩具……预防儿童误吞异物
近日,家住昌吉市的儿童西西(化名)意外吞下了一个玩具小零件,家长发现后,急忙带着西西到昌吉市人民医院就诊。“3岁以下的儿童最易发生异物卡喉。”王涛介绍说。
王涛表示,幼儿在进食、玩耍、哭闹、打嗝、咳嗽时,家长要特别留意,因为孩子发育不成熟,对物体的感知能力较差,抓到什么都往嘴里送,而且他们的咀嚼吞咽功能也差,喉头的保护性反射未发育完善,进食时又爱哭闹,一不小心就会将小东西吸进气管内。
王涛提醒家长,异物误吸入咽喉、气道,可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现场急救,绝不能用手指挖取,也不能用大块食物咽压;如患儿呼吸道异物不能解除,则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予以支气管镜或外科手术取出异物。绝大多数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可以经过支气管镜取出,经内镜无法取出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健康提示>>>
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者站在患儿背后,从背后抱住其腹部,稍向患儿倾斜,一手握拳,另一手将拳握住,将拳的拇指侧顶在患儿腹部正中线脐上,快速向内向上冲击腹部,反复实施,直至异物咳出。
最后,王涛强调,溺水是儿童安全事故中较为常见且后果严重的一种,溺水事件不止发生在江河湖海,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可能发生溺水,如游泳池、水池、沟渠、池塘、无防护围栏的河流、水缸、浴缸等。
特别提示>>>
家长及学校应教育孩子远离无人看管的水域,切勿独自或结伴在无人看管的水域游泳或在水中嬉戏打闹,不要在水中吃东西;家长陪伴时,务必尽到看管义务,不要专注于手机或其他事务;应教会儿童基本的游泳和自救方法,还要教授儿童如何识别湖泊、河流及水域周边的警示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