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新风播阡陌 文明沐乡野

——昌吉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抓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和支撑。当前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提振农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培育乡村好风尚,是农村发展高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服务昌吉州高质量发展大局的使命担当。近年来,昌吉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实现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和昌吉州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州的定位看,昌吉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然存在一定差距。课题研究团队对昌吉州5县2市12个村进行了调研,分析了昌吉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的突出问题,对文化润疆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互融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夯实思想阵地,凝聚文明合力

  坚持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实践。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要强化农村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切实把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拓展理论常态化进基层的有效途径,借鉴用好阿肯弹唱、新疆曲子等做法和形式,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要把理论宣讲的“主战场”搬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现场,采用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科技助农、健康科普、关爱帮扶、文艺演出等活动中,采取“宣讲+文艺”“宣讲+服务”“宣讲+实践活动”等形式,组建一批宣讲志愿队伍,常态化、全覆盖开展巡回示范宣讲、集中宣讲、微宣讲等,让群众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受到教育、增进认同。

  坚持典型引领,汇聚榜样力量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要聚焦农村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各方面,运用公益广告、文化墙绘、“大喇叭”、文艺演出等形式,生动化、常态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挖掘群众身边“看得见、学得到、评得上”的先进人物,充分发挥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持续讲好感人故事,广泛选树先进典型,在昌吉州范围内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学习宣传宣讲活动,挖掘培育选树更多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先进典型,积极宣传先进典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组织道德模范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把榜样力量转化为广大群众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在农村形成“发现模范、推荐模范、崇尚模范、争做模范”的良好风尚。

  拓展文明实践,打造文明平台

  巩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果,持续不断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生机活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是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要紧紧围绕群众需求,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坚持“四抓四增”,抓提质增效、增强生命力,抓项目载体、增强吸引力,抓精品范例、增强影响力,抓标准规范、增强推广力,推动文明实践从阵地建设向功能拓展深化、从“扎堆”服务向“扎根”服务转变。要落实好“三张清单”(资源整合清单、群众需求清单、志愿服务活动清单)工作要求,建管用并重,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高效运转、发挥作用。要深化开展“一月一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推进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精准化、便利化。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示范中心(所、站),形成昌吉经验、叫响昌吉品牌。要以乡村企业、餐厅、商店等为实践点,社会志愿者为实践主体,打造“暖心驿点”网格矩阵,为群众提供饮水、雨伞、充电等便民服务,推动志愿服务做到城乡基层、做到百姓身边。要紧扣社会热点,把文明实践活动与基层党建、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振兴等共同研究、统筹推进,常态化开展助农增收、乡村环境整治等活动,让文明实践在服务大局中彰显价值。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县级融媒体中心一体发展,强化信息联通、业务互动、功能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策划活动、开展思想道德引领,融媒体中心报道活动进展效果、设置话题讨论,吸引广大群众参与进来,实现文明实践与舆论传播的有效互动,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处处可为、人人可为、时时可为。

  健全服务体系,推动文明创建提质增效

  建立健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汇聚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文明实践的主体落实落地,从根本上扭转“为拿牌子搞创建”“随波逐流搞创建”的观念,克服“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倾向,摒弃“运动式”“一阵风”的做法,让创建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使创建活动成为助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建要务实为民,顺应时代发展和群众期待,优化调整创建指标,通过创建解决城市管理难题、群众实际困难,让创建成为民心工程、暖心工程。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巩固深化创建成果,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不但要增数量、扩规模,更要讲质量、提内涵。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文明创建的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引导创建主体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更加注重常态长效,不断提升创建活动的群众满意度。要在结构上求优化,要结合本地实际,严格动态管理,通过创建一批、整改一批、培育一批,使文明创建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深化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推动现代文明生活理念方式渐成自觉。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最美家庭”和家风家训先进典型事迹报告、正反典型现身说教等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文明新风进万家 六大习惯贵养成”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入户宣传、签承诺书、微宣讲、悬挂横幅标语等形式,利用大喇叭、微信群、宣传栏等载体,向广大群众宣传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文明新风尚。用群众生活中最常见的案例、接地气的语言为群众讲解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及危害,进一步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健康饮食、文明着装、讲究卫生、明礼诚信、遵规守法、崇尚科学六大好习惯。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大力弘扬重信守诺传统美德,推动形成不愿失信、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农村社会环境。建立文明实践积分制,将积分兑换与移风易俗、村规民约等内容深度融合,制定通俗易懂、有规可循的“正负面清单”。积极开展“积分制+遵纪守法”“积分制+环境整治”“积分制+家庭美德”等系列活动,通过念好积分兑换“定、立、兑”三字诀,大力开展深化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工作。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打造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要提高“一场四馆一院”、文化大院等基层文化阵地的使用率,向群众免费开放、错时开放、延时开放基层文化阵地,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让文体场馆回归文体功能。要打造一批精品文艺品牌,举办庭州艺术节、新疆曲子文化节、新疆花儿邀请赛等品牌活动,提升打磨《别失八里》《天山·誓言》等优秀舞台剧目,邀请援疆省市精品剧目展演交流,更好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支持基层开展“我们的村晚”、乡村歌手大赛、戏曲小品大赛、农牧民艺术展、全民阅读等多载体、多形式的活动,要借鉴贵州“村BA”“村超”经验,举办美丽乡村健康跑、天山马拉松、“村BA”篮球赛、赛马、摔跤等乡村体育赛事,发展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要增强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和群众性,不断丰富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创新开展迎春灯会、元宵社火、赛龙舟等具有鲜明内涵、体现时代特色的乡村节日文化活动。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让文化润疆“活”起来

  充分改造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用足用好专项经费,选定建好农家文化大院,定期开展文化活动,拓展文化育人阵地,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发挥村级学校、幼儿园文化阵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帮助村小学、幼儿园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方案,营造时时、处处皆育人的环境氛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植入孩子们心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充分利用早读和自主学习的时间,选取中华经典诗词、美文等开展诵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悦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美育教育放到突出位置,组建村小学、幼儿园合唱团、鼓号队、围棋班等,加强学生美育德育教育。与当地图书馆、书店、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广泛开展合作,打造数字图书屋,建设书香校园、班级图书角,制定整村文化建设方案。利用现有的文化墙等设施打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将文化认同教育融入日常,落到平常。让“非遗”走进传统村落,结合各地全年推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基层”活动,开展展览展示活动,积极组织村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互动交流,强化村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民心工程,涉及领域宽、部门多,需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各县市、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发挥好统筹协调、联络服务、督促指导作用,调动各成员单位、社会各界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工作合力。要加大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推动乡镇宣传委员专职化,夯实乡镇宣传干事、村(社区)宣传员队伍,加大基层文化带头人、“草根”宣讲队的扶持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水平。要加快宣传文化项目实施进度,积极与财政部门对接,尽快按进度拨付资金,做到专款专用。要协调各级各类群团组织发挥好自身的政治优势、人才优势和群众优势,用好用活各类常态化评优评先活动,营造爱心善举层出不穷、好人好事蔚然成风的浓厚氛围。政府部门要担负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体责任,切实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管事。

  昌吉州社科联课题研究成果(摘要)

  作者:樊洁、潘琴、张砚、郭俊婷、郭爱玲、马小艳、闫欢、何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