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各项工作蓬勃发展

  昌吉州党委政策研究室党支部书记  吕宏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民族工作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这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一、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中国人民的共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发展,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国家统一、推进民族团结融合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汉以后中华民族进入更大规模交流融合进程。即便是在分裂的魏晋南北朝、对峙的宋辽金夏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隋唐元明清时期为我国大一统格局作出重要贡献。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当家做主人,开辟了民族关系的历史新纪元,发展成为更具包容性、凝聚力、统一性的命运共同体。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建立起真正的认同感、归属感。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二、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各项工作蓬勃发展

  (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一是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做到“两个结合”,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二是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三是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是加强学习宣传教育。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有针对性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党员教育、社会教育之中,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等,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领。二是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实践证明,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增进政治认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有助于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