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茜 通讯员 戴婷婷
从星星点点到千里烟火,从步履蹒跚到跨越发展,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艰难创业到全面小康……经过70年筚路蓝缕,昌吉州告别贫穷落后,走上了康庄大道。
投资、消费、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7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速17.8%,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从千万元到700多亿元的蝶变
8月19日,在木垒县东南部的大石头风场,由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新疆首个、国内在建单体容量最大的山地风电场项目——木垒100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在今年6月28日,借助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的舞台,昌吉州举行“链”上昌吉·融入丝路招商推介签约会,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在木垒成立的子公司——新疆东方风电新能源有限公司作为“链主”企业,围绕昌吉州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向各界进行招商推介。在众多“链主”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和各方共同努力下,昌吉州共签订投资协议24个,总投资867.96亿元。
“‘链’上昌吉·融入丝路”这个词组,首次出现在2023年新疆·昌吉“链主”企业产业招商恳谈签约会上。由此,昌吉州开启了以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品牌招商新模式。至今,这一品牌招商活动已成功举办了12次,昌吉州各方累计签约124个项目,签约金额3478.5亿元。
70年来,昌吉州投资旺的势头持续增长,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日益夯实。
建州初期,全州城乡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水利、能源等发展严重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昌吉州实施了一大批管全局、利长远、惠民生的大项目、好项目,投资规模从建州初期的千万元增长至现在的700多亿元,投资主体从建州初期的单纯政府投资转型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投资格局。
在固定资产的持续投入下,昌吉州城乡面貌发生巨变——
在全疆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激活全域旅游新动能,铁路专用线为发展提供新引擎。奇台江布拉克机场建成通航,开辟昌吉空陆综合交通新赛道。西北地区首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新疆阜康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为西北电网建设了一个容量大、速度快的“超级充电宝”。安全饮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全覆盖,投入120亿元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及农房抗震防灾工程,近40万户农牧民喜迁新居。
投资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今天的投资结构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投资形成未来的供给能力,能够对长期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产生重要影响。2023年,全州亿元以上在建项目99个、完成投资超过50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3.5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70年久久为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源不竭。昌吉州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全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推进,内外并重推动,发展竞争力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与实验经费投入由2012年的3.78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5.46亿元,投入强度由0.46%提高至0.71%。培育催生现代物流、高端服务、出口贸易、跨境电商等一批重点产业。2023年,全州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5.3亿元。“十四五”以来,全州共招商引资项目2067个,落实资金3158.7亿元,13家世界500强企业、20家中国500强企业落户昌吉州,中外企业来昌投资信心足、热情高。
工业成为拉动投资主力军
8月23日,在木垒县老君庙南新疆能源立新木垒5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现场,一辆辆巨型起重机的吊臂缓缓起降,将“大风车”塔筒转移到指定位置。
今年,昌吉州围绕新疆“九大产业集群”建设,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6个重点领域,拟实施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766个,总投资5533亿元。全州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6%,增速高于全疆、位居全疆前列。
70年来,昌吉州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由1978年以农业为主逐步向煤炭开采、制造业、新能源、房地产开发等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由1978年56.6∶22.9∶20.5逐步调整为2023年的1.8∶72∶26.2,昌吉州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有力推动了经济跨越式发展。
数据显示,自1954年昌吉州建州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0.01亿元到1978年的0.2亿元,25年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亿元,但总量整体偏小。1979年—1988年,全州累计完成投资8.86亿元,是之前25年投资总量的2.53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昌吉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建设领域执行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合理安排建设规模、调整投资结构、加强重点建设、改革投资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对协调促进全州国民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1989年—1999年,昌吉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4.96亿元,是1979年—1988年累计完成固投总量的12.9倍。其中,1984年昌吉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多层次扩展,打破了长期以来经济结构支撑面小、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瓶颈”制约、技术装备陈旧落后的局面,昌吉州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种、投资决策多层的新格局。
进入21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实施,昌吉州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0年—2012年,昌吉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16.82亿元,是1979年—1999年全州累计完成总量的17.9倍。其中,2008年昌吉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对口援疆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实施,昌吉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突飞猛进。2013年—2023年,昌吉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435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1979年—2012年全州累计完成固投总量2340.63亿元的4.03倍。
70年间,昌吉州固定资产投资与全州经济发展大势、产业政策调整、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积极在扩大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驱动经济发展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充分发挥了推动全州经济发展的支撑和载体作用。
现代服务业成为投资增长“新引擎”
70年来,昌吉州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激活新需求,拓展新空间,增加新供给,传统服务业逐步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在全州建立了门类齐全、网点遍及城乡、服务高效的服务业体系,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健康体育六大产业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23年,全州实现三产增加值704.11亿元,相较2012年(193.53亿元)增长2.6倍,现代服务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文旅融合加速发展。昌吉州深入实施旅游兴疆战略,加大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旅游产品推陈出新、引客入昌力度持续加大。江布拉克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天山天池景区持续火爆,S101线百里丹霞风景道、天山1号风景道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全州3A级以上景区达52家,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40家。昌吉州形成南部自然风光、中部人文景观、北部休闲观光的文旅产业新格局,正在由旅游资源大州向旅游经济强州迈进,旅游业成为富民强州的幸福产业。2023年,昌吉州接待游客4506万人次,相较2012年(1190.4万人次)翻了近两番。
以商贸流通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昌吉州餐饮、商贸等市场主体持续繁荣,汇嘉时代昌吉购物中心、奇台古城商业街等商业综合体和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消费活跃旺盛,夜间经济蓬勃发展,增添了城市烟火气。2023年,全州注册商贸流通市场经营主体7.85万户,其中限额以上商贸流通经营单位562户,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51亿元,较2012年(155.7亿元)增长近1倍。
昌吉州以人为本的投资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核心要素考虑,更加关注人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增进民生福祉。
70年来,昌吉州住房建设实现了从土坯房到砖房、楼房的历史性跨越。
从粗茶淡饭到美味佳肴,从吃饱吃好到吃得营养健康,饮食之变,为昌吉人带来了唇齿舌尖的幸福感和生活中的获得感。70年来,与国人膳食结构不断变化相呼应的,是国家阔步前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
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昌吉州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以信息、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率先建成全疆首个三家通信运营商齐聚的大型绿色数据中心,机架规模超万台,汇集规上信息技术企业10家,全州信息传输和软件服务主营业务收入实现46.78亿元,7年增长1.77倍。
70年,昌吉州初心如磐,只争朝夕,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描绘出一幅镌刻时代印记、绽放奋斗光华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