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新新
“妈,我给你网购的羊毛大衣到了,快穿上试试。”10月13日一大早,昌吉市中山路街道滨湖东岸小区的居民田玉环正忙着收拾衣柜,女儿孙琴带着外孙来看望她,顺便把网购的新大衣送过来。
这两天,天气转凉,孙琴就抽空回来帮母亲收拾家务。两人把窗帘、沙发套、夏季的衣服和被褥换成秋冬季的,有的挂在衣架上随时可以换上,有的清洗熨烫好放进衣柜里待用。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里衣柜宽敞讲究,每个人一年四季的衣服加起来都有好几十件,分类摆放才好找。”58岁的田玉环边干活边和记者寒暄起来,“我和孩子爸刚结婚那会儿,一大家子人共用一个衣柜,我们都觉得可满意了。那时,家家户户的衣柜都类似,左右两扇单开门,正中间镶嵌着一块穿衣镜。”
田玉环说,在她小时候,物资短缺,商品都是凭票供应,肚子都吃不饱,穿的方面更没条件讲究。男女衣服颜色大部分都是蓝、灰、白三色,一家人的穿戴没几件,一年四季全是母亲用缝纫机做的。一件衣服,往往是哥哥穿几年小了再给弟弟妹妹接着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上世纪90年代,孙琴出生的时候,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每年过年家里都会添置新衣服,衣柜越来越满当。”田玉环说。
“小时候我的表哥表姐追赶流行,喇叭裤、花衬衫、高跟皮鞋哒哒响,装扮时尚潮流,他们还有个人衣柜,我可羡慕哩。”孙琴站在一旁,也顺着妈妈的话回想着往事。
“国家富起来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田玉环说,改革开放后,百废俱兴,百业兴旺,香港、上海的新潮服装隔几年就能在全国流行开来,商场、集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昌吉人的穿戴也越来越新潮时尚,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添置新衣服、家具、电器,家庭的衣柜也由一个变成几个,家庭成员各有各的衣柜,甚至有的家庭专门定制具有时代感、科技范的个性衣橱,把家庭装扮得温馨雅致、精美华丽。
“你们那会儿吃饱穿暖就是幸福,我们现在不仅追求穿得美还要穿得好,对服装的质量、品牌、款式也更加看重,连购衣方式也从以前进实体店到习惯了网购。”孙琴平时喜欢看各类时装周和服装展会,近些年看到中国传统服饰兴起,国潮风走向世界,她真切感受到了强盛的中国所展现的无穷魅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昌吉人从穿得暖到穿得好、穿得美再到穿得环保,不仅彰显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文化观念的创新和消费水平的升级,也折射出了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富起来、强起来的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