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薇 通讯员 叶美
中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中央,面积4.88万平方公里。这些年,地处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的昌吉州各族干部群众植树造林,构建起一道东起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西至玛纳斯县、长541公里的北部荒漠生态屏障,阻挡了沙丘的前移。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2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昌吉州沙化土地面积与2017年第五次监测数据相比,减少30.77万亩。
织“网”固沙 共植未来
挥锹挖坑、放入苗木、填土踩实……4月底,在昌吉市北部荒漠区的春季义务植树点,昌吉州、市的2000多名干部群众齐动手,栽下3000多株梭梭苗。
近年来,昌吉州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挖掘绿化潜力、提升绿化水平,组织开展系列富有成效的造林绿化活动,全州累计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超过45万人次,植树超278万株。
植树造林,是一场人与春秋两季的“绿色约定”,也是一场治沙播绿的马拉松式接力赛。
2021年以来,昌吉州编制印发了《昌吉州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准噶尔盆地东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规划(2021—2025年)》。2023年,昌吉州启动《昌吉州防沙治沙规划》《昌吉州准噶尔盆地绿洲保护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以及“三北”六期工程申报工作,围绕生态安全进一步谋划,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进程,全州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1.29万亩。
2024年,依托“三北”项目和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项目等,昌吉州计划完成人工造林0.7万亩、退化林修复3.7万亩。
“我们通过推进实施人工造林、封禁保护、退化林修复等工程,逐步构建点、线、面合理布局有机结合的生态屏障网络体系,全州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十二五’末的13.64%、42.4%分别提高到‘十三五’末的14%、42.9%,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面积由766万亩增加到1314.63万亩。”昌吉州林长办副主任、州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甘寿春说。
以光锁沙 绿富同兴
9月13日,位于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族乡的昌吉市畜牧产业园30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一期实现并网发电,整齐排列的蓝色光伏板,组成了一眼望不到边的“蓝海”。过去风沙肆虐的荒漠,如今成了发展风电光伏产业的宝贵资源。
2023年,昌吉州开始探索风电光伏产业治沙新模式,昌吉市畜牧产业园30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玛纳斯县工业园区80万千瓦光伏+治沙低碳园区项目等一批风电光伏产业项目应运而生。
“把光伏技术与生态保护技术结合起来,可减少阳光照射和水分蒸发,控制风沙活动,达到固沙目的。还可以在光伏板矩阵间种植优质牧草、灌木等植被,让荒漠带来经济效益。”甘寿春介绍,目前,昌吉州风电光伏产业治沙项目已建3.9万亩、在建1.59万亩,以风电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项目建设保持着旺盛增长势头。
9月至10月是肉苁蓉秋季采挖时间。这段时间,奇台县西地镇桥子村村民蒋英文在梭梭林中刨挖沙土,一株株肉苁蓉被挖了出来。“沙丘变成了‘聚宝盆’。”蒋英文感慨地说,“今年,我种的肉苁蓉长势不错,收获新鲜肉苁蓉6吨,收入4.2万元。”
2019年,蒋英文在1430亩退耕还林地里栽植梭梭,并接种肉苁蓉960亩。2022年,他成立了奇台柱州肉苁蓉专业合作社,带着5名村民发展沙产业。
2015年至2018年,昌吉州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99.92万亩,在北部荒漠区人工种植沙生树种,培植沙生经济作物达17.3万亩,初步形成了以梭梭接种肉苁蓉和枸杞、沙棘、文冠果等为重点的沙产业,在改善沙区生态、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沙漠也是美景。依托沙漠景观资源,昌吉州创建木垒鸣沙山、玛纳斯土炮营等7个国家沙漠公园,总面积达36.66万亩。
增绿护绿 向绿而行
夏日的玛纳斯县国家级公益林区,梭梭、红柳、沙枣、胡杨等混合树林披绿绽翠、生机盎然,如绿色屏障延绵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玛纳斯县国家级公益林管护站站长侯东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他每天都要在荒漠中步行十几公里。
既重增绿覆绿,更重护绿管绿。玛纳斯县119名护林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行走在347.16万亩沙区防护林,像保护孩子一样保护这道绿色屏障。
近年来,玛纳斯县提出北部荒漠“一亩荒不开,一眼井不增,一棵树不减”,将北部荒漠确定为地下水限采区、禁采区;实施封禁保护项目,保护荒漠面积达19.6万亩;制定免土地租赁金、免水费和发放水资源补偿费等措施,整改复耕北部荒漠14万亩农用地……北部荒漠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天然荒漠生态系统。
“十三五”以来,昌吉州全力推进准噶尔盆地东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防、治、用多管齐下,实施玛纳斯县柳舍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吉木萨尔县S239线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木垒鸣沙山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7个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严格管控封禁保护区域内开发建设活动,促进荒漠植被自然修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