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军 通讯员 卢耀勇
走进闽玛生态村,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庭院干净整洁,村道宽阔平坦,小广场、小游园,到处可以看到健身、娱乐的村民,一幅和美的乡村画卷尽收眼底。
近年来,玛纳斯县旱卡子滩乡闽玛生态村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高位规划,按下和美乡村建设“加速键”,让广大村民“动”起来、宜居环境“整”起来、产业兴旺“富”起来,共同绘就了一幅牧民富、风景美、产业兴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产业兴旺铺就“幸福路”
9月初,在闽玛生态村番茄产业示范基地,一个个火红的番茄,沉甸甸地缀满枝头,红艳艳一片、长势喜人,自走式番茄采收机在番茄地里来回穿梭、隆隆作响,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2023年9月,该村自筹资金900万元实施62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小块地整合成为大条田,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业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与数字农业等有机结合,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模式,把生态、智慧、美丽等元素集成进来,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内涵,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昔日的“汗水农业”正蜕变为高效高产的现代“智慧农业”,牧民从不会种地、到会种地、再到“慧”种地,“羊把式”蝶变“农把式”“万亩屯”种植基地初见端倪。如今,北斗卫星导航已广泛应用于耕、种、管、收等环节,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让农业种植产业锦上添花。
“现在农牧民种地可方便了,不用拿铁锹满地跑着浇水了。在手机上安装智慧农业APP,就能在家里用手机操作进行水肥灌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达尔汗说。
“万亩屯”种植基地的水肥一体化设备,也是科技感满满。过去,牧民施肥容易过量,而且基本上靠感觉。基地内的设备通过深入地里的传感器收集土壤数据,结合作物品种、地势等特点,实现精准定量施肥,达到节水、节肥、节人工的效果。今年,闽玛生态村种植制种玉米5500亩、商品玉米3000亩、番茄500亩。玉米和番茄的施肥、除草、采收等田间管理环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带动了本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一年能够提供50—100人的稳定就业岗位,人均增收5000余元。
今年年初,成立闽玛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入户动员群众,将2600亩土地流转给闽玛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优质玉米、番茄种植,不仅富了村民,强了合作社,还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群众纷纷称赞这是“一举三赢”。预计2024年闽玛生态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超400万元,经营性收入将达到80万元。
牛羊满圈,骆驼成群。初秋时节,伴随着“哞哞哞”的叫声,来到闽玛生态村一道沟养殖区,牛羊陆续从南山夏季牧场转场回到养殖基地,偶尔嬉戏打闹,取水觅食。木合塔尔告诉记者:“今年养了30多头牛、200多只羊,收入应该不错,村里种植基地秸秆多,我要多储备饲草料,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争取明年有更好的收成。”
据了解,闽玛生态村有3个规模化养殖基地,暖圈近400栋。近年来,该村积极发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发展模式,一方面通过回收制种企业田地的秸秆作为饲料,解决了草料问题,另一方面牲畜粪便发酵后再运回地里作为有机肥还田,解决了牲畜粪便乱堆乱放污染环境问题,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农业生态循环、绿色发展。目前,该村培养养殖大户70户,牛存栏5000多头、羊存栏近7000只、骆驼存栏400余峰,成为有名的驼奶之乡。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使村民日子越过越甜。”达尔汗表示,闽玛生态村产业发展由过去以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为辅,调整为当前的种养并重,实现了两条腿走路。接下来,闽玛生态村将立足产业发展优势,突出党组织引领作用,鼓励引导村民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做精做强特色产业,拓宽增收致富道路,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提质升级。
村容整洁环境美
走进闽玛生态村河东片区,村民们聚在广场的树荫下,聊着小山村的变化。广场周边,一栋栋富民安居房,每家每户庭院内种满了蔬菜瓜果,小庭院变“后花园”,点亮了村庄美景。
“这几年闽玛生态村变化很大,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铺设柏油路、安装路灯,样样都搞得好,我们过上了好生活,现在有时间就来吹拉弹唱,很高兴。”旱卡子滩乡闽玛生态村村民巴合提说。
闽玛生态村立足实际,合理规划村庄,将民族文化与和美乡村建设相结合,全面实现村屯道路硬质化,户户都通自来水、户户接通天然气、户户接通污水管道,全村庭院绿化率90%以上,全村道路两侧安装太阳能路灯,方便了村民夜间出行。通过新建村史馆、民族团结大礼堂,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和美乡村建设,让村庄由内到外美起来,实现村庄颜值与人居环境双提升。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也让村民切实感受到“稳稳的幸福”。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下,我们村不断投入资金,实施村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村庄越来越美了,日子越来越好了。”达尔汗说。
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闽玛生态村聚焦短板弱项,充分发挥党员和乡贤力量,通过村民说事日、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宣传动员,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定期开展公共区域环境整治,用好“积分榜”“红黑榜”“光荣榜”等激励机制,调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除了拆除废旧房屋、临时建筑,闽玛生态村还认真开展“厕所革命”、天然气入户等行动。完善“门前五保”“积分激励”等工作机制,评选“最美庭院”38户,不断提升乡村的“底色”和“内涵”,把“一时美”变为“持久美”,“一处美”变为“处处美”,为打造“干净、整洁、秀美、和谐”的美丽宜居乡村打下坚实基础。
“之前我们这个小山村茅草丛生,牛羊粪遍地都是,一到夏天就臭气熏天,现在养殖与生活分离,在村外不远的另外一个山沟新建了牲畜圈舍,养殖区搬出了生活区,村庄一下就干净整洁了,村庄中心新建了广场,我们跳舞有了好去处,好得很哟!”人居环境整治的春风吹拂过闽玛生态村的每一寸土地,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幸福,广场上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述说着变化的喜悦。
文明之花处处开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衡量一座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好与不好,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乡风。
志愿服务队伍是文明实践的主心骨、核心力。闽玛生态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将辖区内“身边好人”、党员、退役军人等纳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闽玛生态村现有志愿者119人,累计开展活动73场。
今年村里组织举办群众文化生活表演活动11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26场次……一次次实践活动为文明乡村铸牢坚强保障;一场场“接地气、暖民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正在以各种形式融入百姓的生活中。
“主题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使群众广为受益,更强化了文明实践站的阵地作用,锻炼了志愿者队伍、密切了干群关系。”达尔汗表示,真抓实干,在富有活力的实践活动中激扬正气、营造氛围,切实将文明实践站打造成为群众身边的“百姓之家”。今年8月份,闽玛生态村荣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自治区示范点”荣誉称号。
“村民光钱包鼓还不够,脑袋也要‘富’起来才行。”达尔汗介绍说,闽玛生态村自几年前就开始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等评比活动,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借助宣传栏、空白墙、路灯等载体,宣传中华传统美德、乡风文明等内容。
与此同时,闽玛生态村还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简朴操办婚丧嫁娶等事宜,利用LED显示屏、村民微信群等方式,加强宣传,营造全民争先的社会氛围。开展创建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在春节、三八妇女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重要传统节日期间,组织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设置乡风文明榜宣传好人好事。
以人为本利民生
“我在村里饭馆半价就能吃到可口的拌面,村里补贴一半。现在生活真的好,村里还老想着我们老年人。”一位退役老军人感慨地说。
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设想,在闽玛生态村已逐渐成为现实。今年,闽玛生态村村“两委”针对村里独居老人的现状,与村里餐馆签订协议,为村里60岁以上独居老人提供餐食,减轻村里外出打工人员后顾之忧。
近年来,闽玛生态村党支部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发挥村“两委”作用,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不断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提高民生帮扶力度,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关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民生助老帮扶、牧民草原生态补贴、退役士兵登记工作及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助、高龄补贴生活补助和残疾人两项政策补助等工作得到有效落实。每年针对低保户、五保户、边缘户和高龄老人等困难家庭开展助学、助房、助医等帮扶举措。开展对80岁以上老年人慰问、失独家庭慰问和老年人春节慰问,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