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孜古丽·吾甫尔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长远之策、固本之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凝心铸魂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指出,要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扎实开展宣传教育、研究阐释工作,深入推进文化润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深化理解、准确把握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以文化润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文化润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长远之策、固本之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多方发力、同向发力,久久为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从党的民族工作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文化润疆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刻理解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进一步明确了各族人民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把握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共同性是主线和方向,差异性是要素和动力。持续推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铸魂,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希望,才有前途,从而自觉增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以文化润疆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动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历史和实践反复表明,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蕴含着凝心聚魂、整合社会的磅礴力量。以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在文化润疆的深入推进中不断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另一方面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积极营造健康的文化生态、活跃的文化环境,形成文化精品和润疆环境相互生成的生动场景;同时,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的历史史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研究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出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各族群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厚植家国情怀,进而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以文化润疆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认同。文化的核心功能是塑造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培植文化认同与价值观认同的丰厚土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坚持“两个结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妨碍以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各族群众社会实践全过程,融入各族群众学习、工作、生产、生活之中,从生活中做起,在实践中感知,在行动中领悟,真正转化为各族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贯穿到文化润疆中,多方发力、同向发力,让各族群众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增进中华文化认同,让网络虚拟空间也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以打造意识形态领域新的长城。
新时代推进文化润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精神根脉。
(作者为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