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古丽米娜 邵玲玲
这两天,因连续降温,阜康市滋泥泉子镇何家湾中心村周保花老人心慌咳嗽的老毛病又犯了。望着屋外的大雪,她拨通了镇卫生院家庭医生张玉的电话。
滋泥泉子镇中心卫生院家庭医生团队全科医生张玉考虑到周保花的情况可能比较危急,立即开车出发,与乡村医生王旭明一起,冒着大雪出诊。同时,他们现场联系了阜康市医共体总医院在该镇下沉的阜康市人民医院老年科、呼吸科主任于晓燕,为周保花进行视频会诊,并指导其用药。等到老人的症状得到缓解,几位医生耐心叮嘱周保花日常保健的注意事项后,才放心离开。
如何推动医疗服务重心下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为做好这一工作,近年来,阜康市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上做好“下沉”“内培”两篇“文章”,在畅通下沉渠道上设计出“城区”“乡村”两条路径,着眼点始终在基层,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网底”,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每周王量医生都会来,我早早就到卫生院排队候诊,看病不用跑远路,真是太方便了。”阜康市上户沟乡村民王女士在看诊后忍不住夸赞。
要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必须将患者的实际需求摆在核心位置,深入洞察患者在日常就医过程中的痛点、难点与期望点,全方位、精细化地提升医疗服务各环节与基层实际状况的匹配程度以及适应水平。为此,阜康市卫健委制定“一院一策”帮扶方案,遴选16名名医专家在阜康市医共体总医院8家乡镇(街道)分院组建16个名医基层工作室、8个中医联合病房,总医院班子成员每周牵头带领1个至2个科室骨干成员帮扶1家分院,以名医专家专长为基础,开展专家坐诊、临床带教、学术讲座、专题培训、技术研讨等活动,培养以专家为核心的人才梯队,增强其“造血”能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专家在下沉期间与乡、村两级医生建立‘师带徒’帮扶关系,比如专家在进村入户时,都会和‘徒弟’一同前往,详细了解患者情况,让乡村医生能够更好地确定诊疗思路。”阜康市卫健委副主任周涛介绍,“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巡回医疗、健康义诊、科普宣传等活动中,我们采取‘1+1’‘1+N’模式,即每位专家带领1名或多名基层医生共同完成诊疗服务,这种模式大大提升了基层医生的服务能力。此外,我们依托‘昌吉健康云’平台建立远程会诊、影像、心电、检验共享中心,全面推行‘乡检查、市诊断、乡治疗’服务模式,切实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截至目前,阜康市16个名医基层工作室下派专业技术人员90人,推广新技术、新项目33项,累计提供诊疗3827人次,开展远程会诊391人次、远程心电12013人次、远程影像24300人次,出具检验报告1016人份。
“我在阜康市人民医院做完手术后,转到乡镇分院做康复治疗,真是太方便了。”阜康市水磨沟乡村民马成说。
近年来,阜康市持续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完善《阜康市总医院双向转诊管理办法》,完善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分级防治指南,制定市、乡、村三级疾病诊疗目录,构建起高效、有序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严格外转审批,不断增强医疗服务可及性、便捷性、连续性,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从长远发展来看,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平要提升,人才培育是关键。阜康市绝不满足于单纯升级医疗机构硬件设施,也不停留于医务人员短期前往下级医疗机构的常规坐诊、查房以及程式化帮扶这类“基础动作”,而是不断完善激励机制,落实相应保障待遇,将医疗服务核心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在1家妇幼保健院、6家乡镇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指挥棒作用,统筹城乡资源,为乡村医疗卫生人员“量身打造”县乡村上下贯通的职业发展通道,在职称认定、晋级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给基层医疗工作者实实在在的职业“盼头”,深度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生动力与蓬勃活力,为基层医疗长远发展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