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 —
今年以来,昌吉州国资国企聚焦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在州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聚焦“强主业、降负债、防风险”工作目标,紧紧抓住昌吉州党委、政府实施十大典范行动之“国企核心竞争力塑造行动”的契机,向优化布局要效益、向防范债务要稳定、向推动项目要质量,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彰显国资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今日起本报开设“走进国企”栏目,下设“走进国企·一线故事”“走进国企·品牌昌吉”“走进国企·建设者”“走进国企·科技创新”子栏目,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王薇
一粒、两粒……手戴绿色手套,将包着红色种衣剂的玉米种子放进一个个沙胚里,盖上沙土,铺平盖好,等待3天,这些种子将在沙胚里冒出嫩芽……12月17日,在新疆金天山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天山农业)种子净度芽率检验室,该公司研发部经理连金龙细心查看玉米种子的检验情况。
金天山农业是昌粮集团控股的国有重点种业企业龙头,通过20年的沉淀,已发展成为集小麦和玉米种子研发、繁育、生产、经营、推广、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源头,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生物育种产业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及生物育种产业化,提出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要求更加重视生物育种带来的产业变革。
这表明,生物育种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正在被打通。
“2005年以来,公司围绕高产优质小麦、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通过常规育种、单倍体技术、诱导系的应用等生物育种技术,选育出兆和402、金山1578等品种,总推广面积150万亩以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新质生产力。”连金龙介绍。
近年来,金天山农业科研团队采取对内重点培养、对外高效联合的科研思路,攻关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生物育种的关键“芯片”技术,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小麦、玉米品种45个。
位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的金天山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上千份玉米新品系正在培育。这些看似普通的玉米种系,说不定就会成为引领农业突破发展的“主角”。
基地里,金天山农业玉米育种团队顶着烈日,在田间穿梭,不时停住脚步,看长势、观株形、评性状,只为在上千个玉米品种中找出“心动对象”。
金天山农业在新疆、吉林、海南建立科研育种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并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疆农科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等6家科研院所达成深层次合作,实现技术、人才、科研成果等资源的有效对接,构建种业产学研一体化科企合作机制。
走进金天山农业种质资源库,5℃至零下5℃的低温库里,一排排架子上摆满了透明玻璃瓶,里面是2000余份正在培育的高代品系,以及从全国各农科院所引进的种质资源。
这个高20厘米、直径12厘米的透明瓶可不是它们最终的“家”,到了播种季节,这些成熟的小麦和玉米种子将被播入土地,作为亲本种子使用。
“我们加大开展种质资源引进、筛选与利用力度,加快在小麦、玉米作物科技创新上取得突破,在商业化生物育种及推广应用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新疆金天山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煜说。
2022年,金天山农业参与的优质高产广适春小麦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项目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23年,金天山农业和中国农科院合作选育的早熟强筋优质小麦品种“中麦578”,适合南疆“两早”配套种植,仅一年时间在南疆推广面积就达20万亩。此外,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玉米早熟品种“兆和402”亩均产1.3吨左右,在北疆年推广面积30万亩。
2024年,金天山农业生产销售小麦玉米种子2.5万吨,销售额在1.2亿元以上,较去年增长10%。销售网络覆盖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甘肃、陕西、宁夏等地。
在品种选育的同时,金天山农业把增加农户收入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立足之本,在全疆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5万亩,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024年带动2000余户种植户增收。
要让选育的优质品种深入民心,技术服务也得跟上。金天山农业建立从土地流转到用种安全、田间技术支持、病虫害防治的全程化服务体系,延长品种生命周期。
变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连接技术和市场,创新型科技企业如何乘势而上?
“随着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公司也将在这样的背景下再起航。”王煜说。
“科技成果创新是时代大趋势,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说起未来发展之路,王煜充满信心,“我们将以‘新疆昌吉小麦科技小院’建设为新起点,在科研育种、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以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为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昌吉州由种业大州向种业强州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