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秀梅
2024年11月27日,宁波市援疆指挥部投资400万元的尼沙汗故居修缮利用项目完工开放。该故居位于库车市萨克萨克街道龟兹小巷内,始建于清末,距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
2023年9月,库车市“拯救老屋行动——古民居修缮”启动,部分有文化传承价值的老屋得到保护利用。尼沙汗·阿布都外力(1902年—1987年)是库车民歌传承大师,被誉为“吉丽德尔响铃”(意为百灵鸟)。修缮后的尼沙汗故居涵盖民族文化传承融合、民族音乐舞蹈展演及红色文化教育等内容,可吸引游客参与文化活动。
库车具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历史,拥有大量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民居、老建筑。汉唐龟兹故城遗址区与清代老城区有不同时期的城墙、古遗址。近年来,库车市秉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让老城和老建筑重焕生机、再现古韵。
千年龟兹古韵新生
去年9月,记者乘飞机来到库车,从这里开始南疆的探寻之旅。
行走在库车市以西约两公里的皮朗村,记者能清晰辨认出汉唐时期龟兹都城的三面城墙。20世纪80年代起,考古人员在这里挖掘出土了大量汉唐钱币与装饰精美的莲花纹样方砖。
距库车市西北约12公里的盐水沟东岸有世界文化遗产克孜尔尕哈烽燧,这座兴建于汉代的烽燧是目前新疆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古代烽燧,烽燧遗址展馆内有古代屯田复原场景。
屯垦戍边始于汉代。《汉书·郑吉传》记载:“自张骞通西域,李广利征伐之后,初置校尉,屯田渠黎。”
唐朝时期在西域广置屯田,仅龟兹境内屯田面积就达十万亩。
“屯垦兴,则西域兴”,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
清朝道光时期边防形势严峻,屯垦受到清政府重视。1844年12月8日,林则徐奉命赴回疆各城查勘地亩。1845年1月24日,他由伊犁启程经乌鲁木齐赴南疆。3月27日在库车与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全庆会合后开始半年勘地活动。
根据就近顺道勘垦的原则,林则徐南疆勘地的第一站为库车,然后依次赴乌什、阿克苏、和阗、叶尔羌、喀什噶尔、喀喇沙尔七城垦地,途中经英吉沙,走遍南疆八大城。
3月22日,在库车办事大臣札拉芬泰(字南山)的迎接下,林则徐“入库车城之南门,回人于山楼上鸣金奏乐”。官署有新旧两所,札拉芬泰热情邀请林则徐下榻在新署内宅。“署后有园,广数里,依西城隅。自署中出西门至园,不必从市上行。园有巨池,池中水榭数楹,曰环碧堂,余与南山乘舟至彼坐谈。柳眉已青,桃杏将花,不意回疆有此风景”。
从《乙巳日记》这段文字的记载,可以感受到当年库车城的繁华。
记者住在白色之城民宿,距库车有名的龟兹古渡不足100米。
两千多年前,龟兹古渡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商贾停留渡河,渐成巴扎,乾隆年间变为热闹集市。
如今,龟兹古渡虽无渡口作用,但巴扎留存,桥头两侧商贩云集,杂货纷呈,琳琅满目。
民宿老板刘海蓝介绍,这片民宿基本上都是维吾尔族传统民居,自家民宿以龟兹文化为主题装修,融入中华茶文化元素,最大程度保留原始风貌。刘海蓝是茶艺师,在乌鲁木齐有茶文化工作室,因喜爱库车来此开民宿。
在民宿,记者结识了11岁的库车市第五小学学生木札帕尔·买买提,他家就在民宿隔壁,大眼睛、长睫毛的他爱穿黄色洞洞鞋,走路很快。民宿老板说,暑假他基本天天来民宿,喜欢和住客聊天,还会当小向导。
记者问木札帕尔是否知道林则徐,小男孩不好意思地答:“老师讲过,只记得他是英雄,其他不记得了。”
记者告诉他,林则徐来过库车且停留多日。小男孩没想到课本里的英雄也曾来过这片土地。
木札帕尔带记者逛了库车老城最具烟火气的热斯坦街。
热斯坦街道两旁各类商铺林立,街边建筑色彩斑斓,最为醒目的是每栋建筑的门,或华丽、或素雅、或热闹、或安静。
漫步热斯坦街,水果的甜香、烤肉的焦香、大馕的麦香与吆喝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这里独特的味道。
看到街边喝茶的老爷爷,听着卖烤肉小伙的吆喝声,闲适的生活节奏,让来此旅行的山西姑娘张媛媛选择留在这里创业,她在热斯坦街上开了第一家咖啡馆。
龟兹小巷是库车老城区晚清和民国初期街巷格局保存最完整的街区,巷内古民居错落有致,带着历史痕迹。走进古民居,能看到门庭、屋檐、顶棚上有中原地区的“寿”字纹、“万”字纹、如意云头等传统吉祥图案,它们是老建筑的重要装饰。
彩画中,汉族人喜爱的牡丹花与维吾尔族同胞钟情的石榴花相融合,既见证老城多民族共写的历史,又映照当下人们和谐美好的生活。
“刀郎部落”有座林公像
1845年3月26日,全庆赶来,林则徐与札拉芬泰出城迎接。“即同进署居停,并商履勘田亩事夜整理绳丈,以备明日勘田”。
3月27日,林则徐一行开始勘地。他们白天迎风冲寒,走马引绳,丈量土地,夜晚卧宿毡庐中。在人马俱乏之时,林则徐感叹路途迢遥,“恨无一苇可杭(航),徒费轮蹄之苦”。
林则徐南疆勘地沿塔里木河流域展开。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由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等河流汇合而成,河水很不稳定,被称为“无缰的野马”。
这条河因融汇了众多支流而显得大气磅礴,两岸也同样因融聚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而灿烂不已。
天山以南的绿洲基本都是靠塔里木河水灌溉。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20世纪70年代初,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两岸植被大量枯死,生态环境急剧恶化。2001年,国务院批复了总投资107.36亿元的《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正式将塔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列入国家“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已经连续25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使得下游重现生机。
近年来,广东一批科研人员在塔里木河流域踏勘调研、追水找水,凭借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成果,为流域水资源调度、来水预测、生态用水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塔里木河流域治理迈向智慧化、精细化。
水利与农业、民生息息相关,南疆气候干燥少雨,发展农业需优先解决灌溉水源问题,因此,林则徐每到一地,勘水与勘地并举,重视水资源调查,《乙巳日记》中明确记载的河流就有近30条。
此次南疆之行,记者专程去了林则徐夜宿的玉子满庄(今玉满村)以及他勘察过的“玉子满回庄新垦田地之渠口”。玉子满庄和“玉子满回庄新垦田地之渠口”均位于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塔木托格拉克镇,在刀郎部落景区旁。
阿瓦提县是刀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占地8300亩的刀郎部落景区是刀郎人曾经的驻留之地。该景区以5000余亩千年原始胡杨林为背景,以刀郎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了刀郎文化起源馆、刀郎文化体验馆、手工艺术品区等。
“玉子满回庄新垦田地之渠口”大致在阿克苏河支流老大河总干渠中段末端,如今这里是阿瓦提县水资源总站玉满闸口。站在此处能看到引水大渠和分水闸,河水经闸口奔涌而下,浇灌下游万亩良田。
距玉满闸口20米处,有一尊林则徐雕像,雕像望向玉满闸口。
刀郎部落景区董事长王小平向记者介绍,他看过周轩与刘长明合著的《林则徐在新疆》一书,知晓林则徐在玉满村停留过,便在此立了林则徐雕像。
王小平从小生活在刀郎人聚集的村落。2001年,阿瓦提县招商引资,想开发一个旅游景点。2004年,王小平拿出全部积蓄200多万元,建起这个位于绿洲中心的刀郎部落景区。
景区开业后积极吸纳周边村民就业。目前景区旅游从业人员有130多人,还有100多人在景区售卖特色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
曾经荒凉的村落,如今游人众多,年客流量从最初3万人次增至30万人次,年营业额1300多万元。
林则徐夜宿过的玉满村,如今被郁郁葱葱的胡杨树环绕着。游客行走其间,悠然闲适。
林则徐南疆勘地60余万亩,为清廷筹划新疆农业开发提供了翔实专业的第一手资料。他结合边情与屯田实际,倡导因地制宜分配屯田,改善了民族关系,掀起了道光后期新疆农业发展热潮。
1845年12月4日,林则徐在哈密接旨获释,历时三年多的流放生活至此结束。
清人金安清曾高度评价林则徐的南疆之行,称赞他“浚水源、辟沟渠,教民耕作”“大漠广野,悉成沃衍,烟户相望,耕作皆满……为百余年入版图未有之盛”。
尹秋玲是库车资深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者,1991年从喀什师范学院毕业后入职库车文管所。2010年参观广东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后,她被林则徐的爱国精神感动,回库车后便着手研究林则徐在南疆勘地的事迹。
尹秋玲介绍,林则徐的屯垦活动推动了边疆开发,巩固了西北边防,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生动体现。
林则徐遍历南疆,不仅受到各地满族、汉族、维吾尔族官员的支持,更在沿途处处得到维吾尔族民众的大力帮助。
《乙巳日记》里记录了林则徐所乘车辆陷入泥淖时:“回众(即维吾尔族群众)争以草土填路……幸处处皆有回人撒草,轮尚不陷,如是者三十里。”三十多里泥潭路全靠维吾尔族群众帮忙用草填路,车马才顺利走过。后来,过托斯干河时由于水深,“回众乘马来护”。离开托斯干河时,“回人乘马者约百余人,在河干护送,与来时同”。
林则徐勘地期间,一路上投宿之处多为维吾尔族人聚集的村庄。如库车勘地后,在附近托克苏托玛庄借宿;阿克苏勘地后,夜宿玉子满庄;叶尔羌勘地后,借宿克罗巴特庄。
南疆勘地时,林则徐深入底层民众生活,创作了《回疆竹枝词》三十首,多角度描绘了维吾尔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彰显了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林公屯田治水的故事代代流传
南疆勘地结束后,林则徐作诗感慨:“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
如今,在南疆广袤田野里,林带环绕,道路相通,渠道相连,万顷良田连片成方,林公当年的愿望早已实现。
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巴音郭楞管理局水文化展馆一楼大厅,有一幅巨大的浮雕:大河滔滔,岸边胡杨密布,其中有一位布衣老人,在几位清朝官员面前,面容沉静、指挥若定。
这位布衣老人就是林则徐。
林则徐当年所去的喀喇沙尔即如今的焉耆回族自治县,如今焉耆的开都河大桥和县博物馆都立有林则徐塑像。
2019年,水利部公布的首批12位“历史治水名人”中,对林则徐的评价是“每到一地、治水一方”。
今天,塔里木河水奔腾不息,滋润着两岸百姓。
林则徐在南疆屯田治水的故事,也如这河水般在当地代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