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辉 文/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代表和符号,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的。挖掘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并将其应用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既可以增强旅游文创产品的文化标识,开发出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满足旅游文化市场发展需求,还可以让游客通过文创产品感受到昌吉的地域特色以及文化内涵。”1月9日,州政协委员、木垒县哈依娜尔民族手工艺品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巴合道列提·杰恩斯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和载体。近年来,昌吉州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通过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完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健全非遗保护传承机制、探索非遗传承新模式等,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水平,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目前,昌吉州拥有新疆曲子、哈萨克族刺绣等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回族舞蹈、奇台歌谣、新疆蒙古族长调等33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昌吉回族饮食、哈萨克族劳动舞、六月六庙会等115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巴合道列提·杰恩斯保建议,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深入挖掘哈萨克族刺绣、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开发具有昌吉特色、辨识度高的旅游文创产品,将非遗元素巧妙融入这些旅游文创产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打响昌吉文创品牌,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