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天山南北寻踪念林公”系列报道之三:

西域遍行三万里

  □本报记者  陈秀梅

  2024年11月23日,清澈的坎儿井水穿过吐鲁番市高昌区恰特喀勒乡恰特喀勒村。83岁的艾力·吾斯曼一家三代都是掏捞坎儿井的匠人,看到今年坎儿井来水量不错,他很是欣喜。只要村里组织坎儿井清淤工作,他都会到现场指导。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人都形成了保护坎儿井的共识。

  2024年9月3日,吐鲁番坎儿井入选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世界灌溉文明增添了中国智慧。

  1845年2月25日,林则徐赴南疆勘地途经吐鲁番,在《乙巳日记》中记载:“二十里许,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

  坎儿井的传承与新生

  七月的吐鲁番,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一边是骄阳似火,满目沙土的焦黄;一边是瓜果飘香,满目浓郁的绿意。

  2022年7月,记者抵达吐鲁番市后,直奔高昌区亚尔镇亚尔村的坎儿井乐园景区;在讲解员吐尔逊娜依·胡吉艾合买提带领下,沿坎儿井游览路线下行。

  素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盆地,年均降水量约16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地表水资源匮乏,而北部天山山脉的冰川融雪顺流而下,渗入地下,聚成涓涓细流,成为这片土地的重要水源。

  吐鲁番人民为求生存,不畏艰难,与自然顽强抗争,付出诸多代价开凿出坎儿井。坎儿井在地下接力接引天山雪水,躲过烈日与风沙,让雪水穿过地下纵横交错的暗渠,流进家家户户。

  坎儿井研究专家储怀贞在对吐鲁番坎儿井的调查取证中,曾收集到古代专用于坎儿井挖掘的定向灯。在采访储怀贞时,他向记者演示了古人是如何利用油灯照明定位、木棍定向、绳语等原始的智慧方法,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的。在如今看来,这项工程尤为壮观精妙。

  据吐尔逊娜依介绍,她的爷爷是坎儿井开拓者之一,坎儿井开挖艰辛,建造者常蹲着、跪着、趴着挖,遇到出水口要爬进去,那时没雨靴、防水衣,长期在潮湿阴冷环境施工,不少人患上风湿病。

  在吐尔逊娜依看来,这就是不畏艰苦、造福子孙后代的坎儿井精神。只要能挖通一条坎儿井,水就能供应很多年、很多代人。

  坎儿井与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紧密相连,人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所以当地老百姓对坎儿井倍加爱护。

  有坎儿井的村大多组建了掏捞匠人队伍,以老带新形成专业团队,年年下井检查清淤,传承掏捞技艺。工作中,团队积极总结经验,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照明从油灯换成LED矿灯,沟通从系布条变为用对讲机。

  在古迹修复与生态保护的共同作用下,古老的坎儿井重焕生机。

  如今,吐尔逊娜依的邻居们变成了她的同事,有当保安的,有做园丁的,有干导游的。大家选择来到坎儿井乐园,守护着坎儿井,正像吐尔逊娜依所说的:“每个吐鲁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传承先辈留下的生命之源。”

  坎儿井一直是吐鲁番农牧业生产的重要水源。吐鲁番市水利部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吐鲁番市有190余条坎儿井保持水流,年径流量1.14亿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近10万亩。

  2023年,吐鲁番市21万多亩葡萄田实施了高效节水项目,现代智能化节水滴灌管道和古老智慧坎儿井互为补充,承担起绿洲输水的重任。

  “清代禁烟大臣林则徐流放新疆期间,大力推广坎儿井。今天,这里的乡间还传颂着‘爷爷的爷爷当年和林大人一起整治坎儿井’的故事。”吐尔逊娜依说,今后会坚持把坎儿井的故事讲下去。

  林则徐在新疆的三年中,曾4次到过吐鲁番,这些行程在他的日记里都有着清晰的记录。1845年2月25日,林则徐路过吐鲁番时有感而发,写下诗句“降康长冀丰穰咏,鸣盛咸歌福禄同。西域遍行三万里,斯游我亦浪称雄。”字里行间既饱含着对百姓祈盼庄稼丰收、生活安定富足的感慨,也透着自己遍行新疆三万里的豪迈。

  吐鲁番之所以会多次出现在林则徐的行程中,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位置密不可分。吐鲁番地处新疆中部,是至关重要的交通要道,既是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关键枢纽,紧密连接着中原与中亚、欧洲,又是贯通南北疆的咽喉之地,向北能通往北疆,向南可达南疆。

  也正是在多次途经吐鲁番的过程中,林则徐与当地坎儿井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坎儿井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其原理后,在吐鲁番以西托克逊所属伊拉里克勘地时,将这一传统灌溉方法大力推广开来。

  据《新疆图志》记载,“林文忠公谪戍伊犁,在吐鲁番提倡坎儿井。其地为火洲,亘古无雨泽,文忠命于高原掘井而为沟,导井以灌田”。在他的推动下,吐鲁番等地争相增挖坎儿井,“遂变赤地为沃壤”“迄今坎井鳞次,利赖无穷焉”。为纪念林则徐推广坎儿井之功,当地群众将坎儿井称为“林公井”。

  后来随左宗棠大军西征的施补华,看到了新疆的坎儿井,追怀林则徐的功德,写诗说:“海族群吹浪,疆臣远负戈。田功相与劝,水利至今多。重柳家家树,回流处处科。白首遗老在,怀德涕滂沱。”

  储怀贞告诉我们:“正是有了林公的推广,才使坎儿井犹如繁星满天。”

  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

  时光流转,命运似乎总有着奇妙的安排。

  林则徐与左宗棠,虽身处不同的时间节点,却在吐鲁番的坎儿井这里,实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他们就像两位坚毅的守护者:一个点燃了希望之火,一个让这火焰燃得更旺,生生不息。

  1880年,左宗棠率大军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为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组织屯垦士兵与各族群众在吐鲁番开凿坎儿井。

  串联起这一切的,却是湘江边的一次夜谈。

  林则徐遣戍新疆三年多,深切地感受到沙俄的威胁已经逼近中国边界,也正是在这时候确立了林则徐的“塞防”思想,进而对晚清新疆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年林则徐离开新疆,仍对新疆日后的安危放心不下,苦苦寻找可托付之人。

  1849年,林则徐卸任云贵总督,从昆明回福州原籍,归乡途中,1850年1月3日抵达长沙,特意在长沙舟中与左宗棠会晤。

  湘江之夜,江风袭袭,两个神交已久的忘年知己,“江中宴谈达曙,无所不及”,其中有关于新疆的远虑、殷忧。

  那艘小船,就像苍茫历史中的一叶扁舟,在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冥冥之中预示着未来的巨变。

  1875年,清廷内部围绕东南“海防”和西北“塞防”问题发生争论。

  在陕甘总督左宗棠看来,新疆地理位置重要,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屏障,绝非“无用之地”。

  清廷之上,面对侵略者企图染指整个新疆的危急时刻,左宗棠慷慨陈词,大呼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经过据理力争,清政府下决心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玉门关外,茫茫戈壁,左公抬棺西征,厉兵秣马,所向披靡,赶走了侵略者,谱写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光彩一页。

  “湘江夜话”,亦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佳话,代代相传。

  从林则徐在吐鲁番推广坎儿井,到湘江边对左宗棠的殷切嘱托,再到左宗棠率清军收复新疆后在吐鲁番修整坎儿井,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先后承接,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家国责任的接力。

  1850年,朝廷为挽救危局,重新起用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西。11月22日,林则徐在赴广西途中,卒于潮州普宁县。

  左宗棠闻讯写下挽联:“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英雄已逝,天山雪水长流。英雄的身影虽已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中,可他们为这片土地所付出的心血、所倾注的深情,却如同这永不干涸的天山雪水,源源不断地润泽着新疆的每一寸土地。

  那雪水浇灌出的绿洲,那因他们的守护与建设而繁荣的城镇乡村,无不承载着英雄们的精神印记。

  坎儿井里的水流潺潺作响,仿佛是天山雪水在轻声诉说英雄的故事,让后人在岁月的流转中,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那炽热的家国情怀和不朽的功绩。

  湘疆万里情悠悠

  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从1998年开始,湖南对口援助新疆吐鲁番。

  一个是天山雪水浇灌的丝路明珠,一个是洞庭湖畔的鱼米之乡,吐鲁番与湖南虽相隔近万里,却有着深厚的渊源。从湘军将领左宗棠率部收复新疆,到“八千湘女”戍边守疆,再到如今的湖南对口援疆……绵延的“湘疆情”从未断绝。

  湘疆两地的双向奔赴,是一场薪火相传的时代接力。

  截至2023年,湖南省先后派出10批1335名援疆干部,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实施援疆项目600多个,推动湘吐两地多领域全方位密切合作,让湖南援疆特色品牌“红石榴”深植大美新疆,一朵朵民族团结之花在吐鲁番竞相绽放。走在吐鲁番这座城市中,带有“湖南援建”字样的“红石榴”品牌标志随处可见。

  湖南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热土,吐鲁番是“步步有历史,处处有文化”的历史文化沃土。湖南援疆结合两地文化优势,推动文化资源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让“红石榴”成为植根于心的力量。

  如今,火洲吐鲁番和三湘大地的各族儿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正携手共建繁荣富裕、和美幸福的现代化吐鲁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