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泉州援疆在推进文化润疆中提交高质量答卷

  “泉州簪花遇上昌吉”活动现场。 □崔 越摄

  阿什里乡中心学校足球队在泉州体育馆训练。  □崔 越摄

  “中国白·德化瓷”昌吉特展开幕式上,泉昌两地互赠纪念品。□崔 越摄

  □本报通讯员  马月 陈依乐

  2024年以来,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挥部(以下简称:泉州分指)结合昌吉市所需,坚持以阵地建设为径、群众交往为基、文化交流为媒、情感交融为核,在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文化润疆工作中,倾情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快受援地区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打造阵地,让“铸牢”有形有感有效

  深冬的昌吉市,寒意四起,而在宁边路老街区的刺桐国学书院里,却暖意融融。昌吉市第二中学的书法社团活动正在二楼的智慧书法教室举行,同学们个个端正坐姿、正确握笔,专心致志地书写,现场充满笔墨之香。学生玛尔马尔·吐尔六江说:“我在这里学习书法,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泉昌情·刺桐国学书院”集泉州援疆·百姓书屋、泉昌情阅读文化长廊、智慧国学书法教室、智慧国语朗读空间和茶艺文化室于一体。书院负责人杨蔓介绍说,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装修设计,让置身其中的读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院投用以来,围绕“读书、书法、朗读和茶文化”四大主题,累计举办成人读书会、名家讲座、传统经典诵读等实践活动400余场,该项目入选自治区2024年度对口援疆典型案例。

  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是泉州援疆秉承的初心和理念。在泉州分指的支持下,2024年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建成全疆首家医院刺桐“悦”读驿站,开启医疗与文化融合新篇章。驿站收藏各类图书2500册,配备专人管理,面向干部职工、患者及其家属开放。该院副院长胡娟介绍说,刺桐“悦”读驿站为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缓解患者和家属在就医过程中的紧张情绪,有效调和医患关系,帮助医护人员学习提升,也标志着昌吉市在推动医疗服务与文化建设融合创新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文化润疆促和美,同心之花遍泉昌。

  2024年10月,由泉州分指援建的泉昌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昌吉市庙尔沟乡揭牌并投入使用。这里地处天山腹地,毗邻索尔巴斯陶景区,文学艺术家可以与自然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对话,谱写文化繁荣的史诗、乡村振兴的乐章、生态和美的旋律。昌吉市文联主席廖宏鹏表示,中心的落成,为文学艺术家提供了文化的绿洲、艺术的沃土、交流的桥梁、发展的引擎,让他们能够置身牧区发掘更多更优秀的民族特色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牧区文化的交流交融,使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度”和“滋养度”不断提高。

  截至目前,泉州援疆在昌吉还建成8个百姓书屋,陈列藏书81000余册,累计借还图书32万余册,接待读者近90万人次。在全市建成100个“泉昌情·人才工作室”,开展各类研修、培训、活动近1000场次。

  互动交流,让文化认同深植心田

  2024年7月,大型情景歌舞剧《遇见泉州》赴疆专场演出走进昌吉,为期10天的演出吸引近八万名干部群众线上线下观看。这场以“宋元中国 海丝泉州”为主题的文化盛宴,通过万国商户来朝的盛景和“叠满”的泉州元素,多维度、沉浸式地呈现了泉州的历史人文、山水景观,深刻展示了泉州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传统和爱拼敢赢、开拓进取的精神特质。

  昌吉市文旅局党组书记郭国良说:“泉州跟昌吉的相遇,是闽南古韵与昌吉风情的相遇,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繁华景象与陆上丝绸之路厚重历史的相遇,一定会擦出更灿烂的火花。”

  热剧持续点燃一座城。

  2024年9月,泉州茶文化主题情景剧《铁观音》在昌吉公演,剧目以茶为线,讲述安溪铁观音的前世今生,演绎安溪铁观音精湛的制作技艺和安溪茶乡风情,综合展示安溪铁观音“纯、雅、礼、和”的茶道茶艺精神。昌吉市民马巨杰说:“看这个剧目感觉像是体验一场茶文化穿越之旅,‘靠自己骨头长肉’的实干精神和‘胡杨精神’一样,十分励志。”

  丝路同源,山海交响。

  在昌吉州成立70年之际,“丝路同源 山海交响”——福建援疆携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走进昌吉州“文化润疆”大型系列活动启动。活动中,30多名国内顶尖的书画名家走进昌吉,参与大型文艺晚会、文化大讲堂和作品展示等活动,深入牧民定居点“天鹅小镇”进行采风创作,围绕昌吉特色文化及援疆成果主题现场创作了80余幅作品,为昌吉市民献上了一场高水平的文化艺术盛宴。

  书画家们高水准创作的余温还未散去,为期一周的“丝路同源 山海交响”昌吉市合唱音乐会又在泉州上演。泉州合唱团与昌吉“丝路之声合唱团”的艺术家们携手登台,首次向观众奉献合作曲目,《我们新疆好地方》《歌唱祖国》……两支合唱团的默契配合与和谐共鸣,深刻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昌吉市文化馆馆长潘进表示:“这场活动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实现了泉昌两地文化艺术深度交流。”

  以文化人,凝结心灵。

  听戏曲、赏木偶、戴簪花……在昌吉市最具人气的打卡点——昌吉小吃街,“泉昌情深·多彩非遗”戏曲展演暨簪花文化交流活动燃爆全场,活动邀请泉昌两地非遗传承人,把高甲戏、花儿、提线木偶等搬到同一个舞台献艺,非遗盛宴精彩纷呈。泉州分指组织12场“泉州簪花遇上昌吉”线下体验活动,网络达人发布主题作品274部,参与人数逾两万人,在网上掀起3000万+点赞狂潮。围绕簪花拍摄的50余幅摄影作品,在昌吉市滨湖河畔展出后,更是吸引近万名游客打卡欣赏。

  2024年,泉州分指创新开展两地文化交流,共组织援疆专题晚会、侨批展等20多场次展演活动,用文化活动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在泉昌两地文化深度交融中,喜报频传,“泉昌情深·多彩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发布的《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优秀项目》。

  深情扶持,以丰硕成果滋润人心

  在“共庆中华一家亲·2024海峡两岸各族群众欢度‘三月三’暨福籽同心爱中华·福建省第十一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上,“泉昌情·达尔汗”乐队用国家通用语言、闽南语和哈萨克语深情演唱了歌曲《爱拼才会赢》。

  主唱加尔肯别克·纳斯依奥拉表示,对口援疆25年来,泉州援疆干部和牧民在交往交流中建立起了兄弟般的深厚感情,在与援疆干部的接触中,乐队学会了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大家从内心深处感恩党的援疆政策,感谢泉州援疆对牧民的无私帮助,想用哈萨克语把这首歌唱给更多的人听。

  这些年,“泉昌情·达尔汗”乐队弹着冬不拉、唱着《爱拼才会赢》,走进乡村和牧场、穿梭城市和巷道,把这首生动体现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果和承载援疆情谊的歌曲唱遍大街小巷。今年,“泉昌情·达尔汗”乐队还受邀参加福建春晚录制。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在阿什里乡中心学校“泉昌情·乡村少年宫”里,每周三的冬不拉社团活动最是热闹,身着哈萨克族盛装的姑娘小伙,将左腿高跷于右膝之上,一把姜黄色的冬不拉斜抱在怀里,左手持琴按弦,眼睛直视前方,右手准备弹拨,当指导老师一个标准的旋律起头,他们便一起弹奏《我和我的祖国》。

  社团指导老师托列依介绍说,泉州援疆长期支持学校冬不拉社团建设,帮助牧民小朋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在孩子们通过反复训练,已经练成《我的中国心》等多首曲目。

  近日,在泉州援建的新疆首个小学五人制室内足球馆“泉州体育馆”里,阿什里乡中心学校“泉昌情·足球队”的队员们正在进行寒假冬训。小朋友们步伐矫健、行动敏捷。

  这几年,在泉州分指的扶持下,牧区青少年“以球为媒”,走出大山、走向舞台,在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新疆赛区等多项赛事中夺冠,多名种子选手入选广州恒大等专业足球俱乐部,被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足球运动学院定为新疆首个牧区生源输送地。阿什里乡中心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巴合提说:“泉州援疆干部协调企业给孩子们捐赠体育训练用品,举办友谊联赛,牧区的孩子们怀揣足球梦,茁壮成长。”

  冬不拉伴奏闽南歌、南音和着花儿、皮影戏共舞提线木偶、簪花装扮艾德莱斯……在泉州分指的支持下,射箭、托格孜胡玛拉克棋类、冬不拉等民族特色文化社团建设都得到长足发展。

  文化的交流交融,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将福建泉州与昌吉紧密相连。

  2024年6月,山海交响 瓷润庭州——“中国白·德化瓷”昌吉特展举办。特展精选的德化陶瓷艺术大师创作的50多件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等主题的作品,让市民耳目一新。德化陶瓷艺术大师代表还向昌吉市捐赠18件民族团结题材陶瓷作品,作为昌吉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馆永久陈列展品,诠释着“中国白”凝结的“丝路精神”和两地情谊。

  在泉州援疆助力下,2024年,昌吉市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综合排名第19位,获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泉州援疆以增进文化认同为抓手,多措并举创新推进以文润城、以文化人、以文铸魂,深化泉昌两地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两地干部群众在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从而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合力。”昌吉市委副书记、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挥部指挥长蒋文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