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灶台上的年味

  □本报记者  刘茜

  天南海北的航线交织,属于芦宇一家人的年味,藏在回家过年的旅程里。

  这是一场跨越4000余公里的奔赴。今年春节,在南京定居的芦宇携爱人、外孙专程来到新疆昌吉,与父母一家人团聚,新春的暖意流淌在屋檐下。

  “太姥姥,这褶子怎么捏?”3岁大的稳稳踮着脚趴在案板前,鼻尖沾着面粉,眼神中透着好奇。老式铸铁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81岁的刘建英把重外孙圈在臂弯里,布满皱纹的手覆住孩子稚嫩的手掌,轻声说道:“要像包住月亮那样,慢慢收口。”

  这天是除夕早晨,在温暖如春的厅堂里,一家人正在准备年夜饭。刘建英的女儿芦宇掀开盖帘,露出码放整齐的枣花馍。每片花瓣上都镶嵌着红艳艳的枣片,像撒在雪地上的红梅。

  客厅里,芦老爷子在写春联。

  厨房成了时光交汇的驿站。蒸腾的水汽模糊了玻璃窗,却让彼此的面容愈发清晰。芦宇系着围裙手持长筷,金黄色的面坯裹着芝麻糖馅滑入油锅,瞬间泛起细密的泡泡,犹如月晕层层荡开,在热浪中渐渐浮成浑圆的“月亮”。这是一家人春节必吃的炸糕,年味随着沸腾的油花弥漫开来,成为游子记忆里深深的惦念。

  厨房里蒸汽氤氲,香气四溢,随着“嗞啦”声响起,热锅里金灿灿的大虾,砂锅里指肚宽的青红椒片、切成小方丁的牛腩和长长的土豆粉炖在一起,让人食欲大开。芦宇把老爸爱吃的带鱼码到盘里备炒,把老妈爱吃的八宝饭上笼屉蒸上,爱人则细心地剥开蒜瓣,在菜板上剁着蒜泥,轻轻放在台面一角,饭菜的香气与一家人的笑声交织升腾。每年的年夜饭,是全家都要总动员的大餐,从早早开始准备到一盘盘菜端上餐桌,一家人说说笑笑,看着央视春晚,拉着家常。

  这是一次阔别一年的相聚。零点钟声响起,手机屏幕接连闪烁。家族群里下起红包雨,窗外传来爆竹声,稳稳在姥姥芦宇怀里沉沉睡去,手里还攥着太姥爷给的压岁红包。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春节。芦宇说,年味就是亲情,在家乡过年,年味是浓郁的。烤肉味、鞭炮味、亲情味掺在一起,似一杯烈酒,把归乡的游子灌醉,而过完年,游子将带着属于自己的“年味”,带着希望离开家乡,奔向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