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春节,他在急诊科这样过

  □本报记者  王薇

  “出车!昌吉市南公园路,一男子突发胸痛。”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三)10时38分,救护车鸣叫着冲出昌吉州中医医院,急诊科医生吴梓暄和同事急速赶往呼救点。

  他们赶到现场,经初步检查发现:患者胸前区疼痛明显,血压偏高,心电图提示心肌梗死,情况十分危险。

  他们立即对患者采取开通静脉通路、吸氧、口服药物等抢救措施,后将其转运回院并通知急诊抢救室和心内科做好抢救准备。

  直至抢救成功,吴梓暄等人一直紧绷着的神经才稍稍松弛。他满头大汗地走出抢救室,连说了好几个“太惊险了!”

  “心肌梗死患者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还好及时赶到了。”吴梓暄告诉记者,这样惊心动魄的场景就是他们的工作常态。“我们的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吴梓暄说,接到120电话后,医院必须在3分钟内集齐医生、护士、担架员、司机出发。

  “我在急诊科工作了10个年头,每年除夕都是在岗位上度过的。”趁着休息间隙,吴梓暄告诉记者,今年的春节期间,除夕、初三他都需要在岗,对他而言,这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职业坚守。

  “我们从来不讲条件,没有一个人提过困难,都是主动担当。”今年33岁的吴梓暄眼中满是自豪。

  老人感冒肺部感染,工人被机器挤压手指,中年男子突发胆囊炎……春节当值期间,吴梓暄的班组接到了近40趟紧急救治和非急救转运任务,吃饭和休息都在急救站中心值班室。

  “最忙的一天是除夕,我几乎24小时没有合过眼。”从急救“新兵”到“老手”,面对各种突发考验,吴梓暄已能从容应对。

  “急诊科突出一个‘急’字,通常患者病情突发、病因复杂,因此处理要迅速、反应要快。”吴梓暄说,急诊医生需要高效鉴别诊断患者病情,并采取基本的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急诊患者病情多样且突发性强,要求医生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掌握,特别考验医生的综合能力。

  “每一次的紧急呼叫,都是一次生命的托付。急诊科47名医护人员全员在岗,24小时在线,全力保障急救工作顺利进行。”州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陈磊说,春节假期前三天,州中医医院急诊科日均接诊50人次。急诊接诊除了常见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疾病,醉酒、外伤等病例也有所增加。

  急诊科并不遵循先来后到,而是优先诊治病情重的患者,受伤较轻或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需要等候,这让个别病人不理解。“遇到这种情况,需要给患者和家属耐心解释。”吴梓暄说。

  “工作十年,除夕没有吃上团圆饭,虽然家人都理解,但说实话,谁不想和家人团聚呢?”吴梓暄说,“对医护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病人的安康。每当看到患者转危为安,那种成就感比任何团圆饭都要来得满足。”

  说话间,一名昏迷、呕吐的脑出血患者被急速推进急诊科。

  吴梓暄赶忙对接。他向患者家属问诊过后,连忙给患者量血压、做心电图、抽血化验、做脑CT,护士也急忙跟过来,在登记本上飞速记录,他们不知不觉从“走路带风”变成了“一路小跑”。

  急诊科,一个全年无休的“战场”。医护人员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别样“年味”的内涵,守护春节期间群众的健康安全。这份坚守和担当,成为春节里最美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