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新新
“爷爷奶奶新年好,我和弟弟来给您们拜年啦。”大年初一,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喜庆的氛围里,昌吉市民周璇起了个大早,和丈夫带着一对儿女去公公婆婆家里拜年。
明亮温馨的客厅里,一家人围坐,小女孩甜美的声音让周璇的公婆乐得合不拢嘴,公婆满脸笑意,从口袋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塞到两个孙子手里,嘴里念叨着“新的一年,健康长大,学习进步。”
看着眼前的情景,周旋满眼都是笑意与幸福,“长辈疼爱晚辈,压岁钱里承载的都是对孩子美好的祝福和满满的爱意。”
“妈妈,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你帮我收着吧,新学期我要买好多喜欢的书看。”接过女儿递来的一叠压岁钱,回忆起二十多年前自己过春节的情景,周旋心中感慨万分,“我小的时候最期待过年,新年不仅能穿新衣服,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稀罕物’,还能收到长辈发的压岁钱,5元、10元攒一大把,再后来慢慢变成50元、100元。现在春节拜年,带着孩子走亲访友,长辈给孩子的压岁钱都在100元到500元之间。”
“这一年又一年,压岁钱金额看涨的背后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谈起这些年过春节的变化感受,坐在一旁的丈夫老刘接上话茬,“不仅是压岁钱,大家过年的方式也有了很多新变化。”
“拜年,可以视频通话,可以发电子红包。”
“穿新衣不再是过年时的专属,美味佳肴随时都能吃到。”
“现在更多人选择去饭店订制年夜饭,注重的不再是饭菜多么丰盛,而是家人团聚,共享欢乐的温馨时光。”
“除了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还可以去广场、商场看各类文娱展演。”
“走亲访友之余,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春节假期外出旅游,去不同地方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感受不一样的年味……”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细数起过年的新方式。
在诸多不同的新年俗里,大家有个共同的感受,虽然现在人们过新年的方式和习惯发生了些许变化,但春节这一中华传统节日承载的亲情、团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未曾改变,这也是春节传承千年的文化共识和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