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筱庆
在阜康市水磨沟乡水磨沟村,有这样一位牧民,他像戈壁红柳一样,扎根贫瘠土地,顽强生长。他叫阿德力别克·哈列里,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骆驼别克”。这个名字背后,是他从困境中突围,带领村民走向富裕的动人故事。
曾经,阿德力别克只是当地屠宰场的普通批发员。2002年,命运给他沉重一击,屠宰场倒闭,25万元巨额债务如大山般压来。他心急如焚,赶忙变卖家中牛羊还债,可债务窟窿依旧巨大,最后仅剩下3峰骆驼。
绝境之中,国家“小畜换大畜,游牧定居”政策如同一束光,照亮了阿德力别克的前路。当时,骆驼养殖市场尚属空白,他敏锐地捕捉到其中商机,带着家人一头扎进荒无人烟的戈壁滩,靠着顽强意志,独自搭建毡包,四处寻找水源,种下树苗,开启了艰苦卓绝的戈壁拓荒。
创业之路荆棘丛生。一开始,挤奶时间和方式不当,导致骆驼产奶量波动剧烈。但阿德力别克没有被困难吓倒,从最初早晚各挤一次奶开始摸索,经历无数次失败,终于发现凌晨4点、晚上8点挤奶,产奶量最高。后来,他引入科学挤奶器,进一步提高效率。在饲料方面,也是反复试验,找到了最适合的喂养方法。
解决了养殖难题,销售又成了新挑战。在乡亲们帮助下,他带着骆驼奶到天山天池景区售卖。随着口碑传开,慕名而来的顾客越来越多,他的骆驼养殖事业逐渐有了起色。第二年,骆驼数量从3峰增长到15峰。但阿德力别克的志向远不止于此,他把目光投向那些和曾经的自己一样深陷困境的乡亲。他挨家挨户劝说,鼓励大家尝试骆驼养殖,开拓致富新途径。
起初,村民们对骆驼养殖致富心存疑虑,无人响应。阿德力别克没有放弃,他把邻居家生活困难的大儿子叶斯拉提·帕提汗接到家中,不仅管吃管住,还手把手传授养殖技术,甚至垫付资金购买了13峰骆驼.第二年,叶斯拉提·帕提汗便收获满满,如今骆驼养殖规模已有50多峰。这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纷纷加入养殖队伍。
2007年,阿德力别克建立起稳定销售渠道,养殖技术也愈发成熟。为带动更多牧民致富,他把骆驼借给牧民,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免费提供销售渠道。在水磨沟乡政府大力支持下,阿德力别克牵头成立了阜康市阿德力别克骆驼养殖合作社,带领16户养殖户走上规模化养殖道路,存栏骆驼120余峰。为扩大规模,他到南疆学习取经,回来后在多地开设分店,将驼奶远销南北疆。在他努力下,合作社影响力不断扩大,骆驼养殖规模持续攀升。
到2010年,合作社已颇具规模,拥有近200峰骆驼,日产驼奶200多公斤,社员25户左右,年收入近100万元。阿德力别克也先后荣获昌吉州劳动模范、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并于2011年获评优秀科技带头人。他积极组织牧民开展专业化学习,聘请专业人士授课,全面提升社员素质。他号召村民投身骆驼养殖、驼奶销售、饲料加工等领域,一心推动共同富裕。
2014年,阿德力别克被评为农村科普带头人,他更加积极地将新技术、新科技引入骆驼养殖业。他不辞辛劳,挨家挨户宣传科学养殖,耐心指导养殖户使用现代化设备。在他推动下,水磨沟乡骆驼养殖户超过100户,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辐射周边县城乡村。为增强市场竞争力,他与大型企业合作,成立骆驼收购站,统一管理驼奶销售,引入先进设备,大大降低牧民销售风险。
事业蒸蒸日上时,生活再次给了他考验——妻子身患重病,卧床不起。那段时间,阿德力别克心力交瘁,满脸沧桑。关键时刻,发小郭英宏和马阿丽夫妻俩主动借给他20万元,帮他渡过难关。2024年,阿德力别克的骆驼养殖数量达180余峰,在他引领下,本村骆驼数量突破2000峰,骆驼养殖产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他始终不忘初心,心系乡亲,对困难家庭,在现金、技术、饲料等方面慷慨相助。
如今,阿德力别克又立下新目标——将骆驼养殖打造成全乡的品牌产业,推动骆驼养殖产业化、区域化。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戈壁滩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带领乡亲们奔赴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