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廖冬云 通讯员 周美玲
一个圆融通达,总能以柔克刚,化干戈为玉帛;一个刚柔并济,既不失原则,又能巧妙化解矛盾。他们是昌吉市公安局建国路派出所辅警张振明和民警谢国治,被称为建国路派出所的“调解双雄”。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调解工作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定,只要用真心,啥‘疙瘩’解不开呀!”
张振明:工地上的农民工“守护者”
今年39岁的张振明是昌吉市公安局建国路派出所融锦社区警务室辅警。2020年,他初到融锦社区时,这个社区刚从城中村转型为城市社区,辖区新小区和新工地多,矛盾纠纷也多,尤其是劳资纠纷令人头疼。
“一到10月份,工人讨薪、工地负责人躲债,电话一个接一个,我最多一天能接70多通电话。”张振明回忆道,“工人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就怕他们情绪激动。”那段时间,张振明几乎天天待在工地,一边学习政策法规,一边摸索调解技巧。渐渐地,他总结出了一套“工地调解经”:先稳住工人情绪,再找工地负责人谈,最后联系人社局和信访部门等,确保问题解决。
四年多的摸爬滚打,让张振明从“新手”变成了“专家”。他不仅掌握了工地纠纷的化解技巧,还练就了一身化干戈为玉帛的本事。工人们信任他,工地负责人也敬他三分。
“农民工不容易,咱得替他们撑腰。”张振明说。2023年,40多名工人的工资发不下来,没法回老家。得知情况后,张振明一边联系融锦社区助餐点解决工人的吃饭问题,一边找建筑方筹钱。一周后,180万元工资终于发到了工人手里。工人们感动得直竖大拇指,还给他送了一面锦旗。
张振明说:“矛盾纠纷不怕多,就怕没人管。只要用心,总能解决。”截至目前,张振明调解矛盾纠纷500余起,获得昌吉州辅警个人一级嘉奖,荣获昌吉州百名优秀辅警等荣誉称号,还连续两年被评为自治区便民服务先进个人。
谢国治:老旧小区里的邻里“润滑剂”
今年34岁的谢国治已经从警10年了。2020年,他在建国路派出所和畅园社区警务室担任社区民警,和畅园社区辖区老旧小区多、老年人多、外来务工人员多,矛盾纠纷也随之而来。
“夏天最忙,我一天能接100多通电话,现在好点了,平均每天60多通。”谢国治笑着说,“我就是社区的‘救火队员’,哪儿有矛盾就往哪儿跑。”
2024年8月,谢国治遇到一起棘手的纠纷。一位老人在骑电动三轮车过小区门口道闸时被砸伤,老人的子女和物业工作人员吵得不可开交。物业工作人员咬定自己无责,老人家属则坚持要求小区物业赔偿。谢国治赶忙向社区法律援助律师寻求帮助。“当时,这位老人开车紧跟另一辆车出小区大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这位老人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她可以预知自己行为的后果,所以物业公司在此事上无需负责任。”听完律师的这番话,谢国治连续四五次找到老人家属和小区物业,向双方释理说法,最终物业公司同意给受伤老人500元慰问金,老人的家属也决定不再追究,事情得以平息。
“调解纠纷,关键是将心比心,真心帮群众解决问题,他们才会信任你。群众的信任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谢国治说。截至目前,谢国治调解的矛盾纠纷达300余起,收到锦旗30余面和市长信箱表扬信20余封。
“老带新”传承调解经验
张振明和谢国治虽不在同一个社区工作,但目标一致,就是让社区更和谐。
张振明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带起了徒弟。渐渐地,他的徒弟刘堆船已经能独立“上手”,解决一些小纠纷。张振明希望通过“老带新”,培养更多像他一样的调解能手。“人人都成为调处纠纷能手,那社区的矛盾纠纷自然就少了。”他笑着说。
和畅园社区警务室的辅警们也渐渐成了谢国治的“左膀右臂”。他们在解决矛盾纠纷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用耐心、热心和责任心,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纠纷,让社区变得更加温暖和谐。
张振明和谢国治用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基层调解的“和谐交响曲”,而这支曲子,还在继续谱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