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闽水情长润天山 丝路共鸣绘山海

——福建省2024年对口援疆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左晓雨 陈小清

  2024年冬季,一场大雪飘然而至,庭州沃野银装素裹,风有了凛冽的味道。

  这个冬季,木垒县“产业援疆暖冬行动”如火如荼;玛纳斯县玛纳斯镇上二工村的种植大棚里,雪莲菇喜获丰收;昌吉市“泉州援疆·刺桐国学书院”里,文学活动举办了一场又一场……庭州大地处处充盈着的“福建智慧”和“福建力量”,让冬日的昌吉洋溢着温暖与幸福。

  从资金到项目、从技术到干部……2024年,福建省第九批援疆工作队(以下简称福建援疆工作队)持续在产业、项目、民生、智力、文化交流等方面倾情帮扶昌吉州,一批标杆项目和精品工程,融入了昌吉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像跃动在大地上的音符,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援疆华章。

  以项目促发展

  产业蓬勃展新颜

  冬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大雪为昌吉州披上银装,却丝毫不影响产业发展的火热势头。2024年12月24日,在呼图壁县,一座电子商务科技产业园正式运营投用。这个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功能齐全,集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综合服务、直播带货、电商培训等多元功能于一体。走进园内,选品中心、电商直播室、常温仓库、现代化冷藏库等一应俱全。

  这座产业园的背后,凝聚着福建援疆宁德分指挥部的心血与努力。它总投资1260余万元,其中援疆资金560万元,是“十四五”期间产业援疆的重要项目之一。

  紧接着,12月30日,奇台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正式投入使用。这一由福建援疆福州分指挥部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是“十四五”期间福建产业援疆的重要成果。它的建成,将为奇台县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福建援疆工作队深知产业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的关键,2024年将产业援疆摆在突出位置,大力组织实施“项目攻坚年”行动。这一年,安排对口援疆项目117个,投入援疆资金5.87亿元,推动各类援疆项目提质增效,为当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昌吉市六工镇艾草加工产业园加紧建设,这里未来将成为艾草产业的集聚地;奇台县福州中学迎来首批学生,崭新的教学楼、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孩子们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环境;吉木萨尔县总医院中医医院院区中医传统楼投入使用,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专业的中医诊疗服务……一年来,福建援疆工作队紧盯发展之要、民生所需,注重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办实事。

  在木垒县博斯坦乡依尔喀巴克村,库力娜孜·朱力德孜别克经营的木垒达尔汗奶制品加工厂,见证了产业援疆带来的改变。“福建援疆工作队来了,我们靠着特色农产品吃上了‘旅游饭’。” 库力娜孜的话语中满是感激。前不久,在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和南平分指挥部的携手支持下,博斯坦乡举办了一场农牧民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库力娜孜带着工厂纯手工制作的酸奶疙瘩、酥油、奶皮子等特色奶制品参展。这些奶制品味道纯正、风味独特,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品尝、购买。工厂收获了好几个新订单,库力娜孜笑得合不拢嘴。

  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和南平分指挥部还指导支持木垒县部分乡镇开展“产业援疆暖冬行动”系列活动,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消费300多万元。此外,他们还组织木垒县名优特产企业到福州、漳州参展3场次。多样化的展销形式有力推动了消费协作,为木垒县特色文旅产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产业发展,提高了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在福建援疆工作队援助下,昌吉州各领域产业援疆项目蓬勃发展,各族群众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以智力促提升

  民生福祉谱新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福建援疆工作队深知,智力援疆是提升当地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在昌吉市,由福建援疆前方指挥部和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挥部援建的水产疫病检测室前不久通过了专家验收,预计今年上半年即可投入使用。这一检测室的建成,将为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年来,福建援疆工作队充分发挥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人才优势,创新打造智力援疆工作品牌,通过“小组团”援疆团队与柔性援疆专家人才项目助力推进医疗援疆、产业援疆、人才援疆。

  ——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挥部农业援疆团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培训17场次,为水产养殖户争取200余套水质快速检测试剂盒、31万元对虾常见病原检测试剂盒和病害检测仪器以及70万尾罗氏沼虾苗,有效促进昌吉市水产养殖结构调整,助力养殖户增产增收。

  ——福建援疆龙岩分指挥部积极推动呼图壁县菌草产业发展,引进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科研团队开展菌草种植合作,成立国家菌草中心呼图壁菌草科研与育苗基地,2024年,近百户农户参与庭院种植巨菌草,示范推广面积近千亩。通过推动庭院种植、养殖大户自给自足种养殖、“专家科研工作站+实验基地+企业”产学研用等发展模式,探索菌草新质生产力助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呼图壁模式”。

  ——福建援疆莆田分指挥部全力助推玛纳斯县特色产业发展。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大力招商引资以及提供技术帮扶等举措,在玛纳斯县成功打造了百合鲜切花示范基地。2024年6月15日,玛纳斯县广东地乡首届百合花文化节盛大开幕,为游客们奉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农旅文化盛宴,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如此,福建援疆莆田分指挥部与玛纳斯县紧密合作,引入了创新创业和人才服务平台——启迪之星创新孵化基地。该基地自2024年8月成立以来,已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成功吸引25家企业和2个创业团队入驻。

  ——福建援疆厦门分指挥部在教育领域积极作为,一体推进教学授业育人工作,创新开展教学研讨、师徒结对、校本开发、科研课题申报等工作;教师团队积极参与受援地学校听评课348节次,开设专题讲座和示范课展示72场次;指导吉木萨尔县第一中学学生参加自治区第九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荣获萌芽赛道“创新潜力奖”第一名;指导吉木萨尔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能源汽车维修比赛(中职组)并获得三等奖。

  ——福建援疆三明分指挥部持续深化“丝路同源·智慧闽昌”医疗智力援疆,开展医疗改革人才柔性引进和医疗系统“小组团”援疆工作,先后选派2批20名医改专家赴玛纳斯县实地驻点及巡回指导;在玛纳斯县总医院妇幼分院成立援疆医生“张伟帅名医工作室”,累计接诊100余例新生儿筛查,填补了该院的技术空白。同时,深入推进三明医改经验在昌吉州推广,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让当地群众享受到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以文化促交流

  情谊深厚共欢颜

  相知无远近,山海筑深情。

  文化交流是连接闽昌两地人民心灵的桥梁。2024年8月17日至20日,昌吉州184名中小学生分两批踏上了前往福建省的研学之旅。他们开展了“丝路同源·山海交响——祖国情·中华行”昌吉州青少年暑期研学活动,在福建这片土地上留下了难忘的足迹。

  孩子们走进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胡里山炮台、“英雄三岛”等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倾听红色故事、探寻革命足迹;走进厦门市科技馆、厦门大学等地,了解科技发展前沿、聆听学者讲座,并与厦门大学优秀学生交流。这次研学活动,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

  过去一年,像这样的交往交流活动在闽昌两地异彩纷呈。

  一年来,福建援疆工作队组织开展活动180余场次,参加人员达39.03万人次,拨付资金4096.3万元。持续开展“万名少儿书信手拉手”活动,教师结对交流783场次、学生结对活动797场次,14万余名学生结对交友。组织开展“丝路同源·山海交响——祖国情·中华行”青少年实践研学活动,1861名各族中小学生赴北京、上海、福建等省市开展研学交流活动。

  2024年12月16日,“诗意琴岛 世遗风华——鼓浪屿印象展”在吉木萨尔县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开展。展览以鼓浪屿的音乐、建筑、社区及自然人文景观为切入点,通过融合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建筑模型、多媒体演绎和现场展演等多种方式,为当地群众倾心打造一场可看、可听、可感的沉浸式鼓浪屿印象之旅。

  福建援疆工作队坚持实施“文化润疆”基础工程建设,加强历史文物传承保护,助力打造昌吉州特色文化阵地。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昌吉州成立70周年、福建援疆25周年之际,精心打造了福建援疆工作成果展示馆并对外开放。展示馆内,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生动展现了25年来闽昌携手团结奋斗的故事,成为昌吉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挥别山海穿越时空存在,万里之外天山拥我入怀,初心不改追寻星辰大海……”2024年10月,福建援疆主题原创歌曲《疆海同在》在昌吉州各族干部群众中广泛传唱。歌曲用动人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娓娓讲述福建援疆25年来,闽昌两地人民心手相连、共同奋进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两地文化交融的深厚情谊与共同发展的辉煌成果。

  千里之“援”一线牵。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当福建力量汇聚博峰山下,福建广大援疆干部人才正用海一样的深情,带着使命与担当,用汗水和智慧,扎实做好援疆工作,服务各族群众,如今,昌吉州产业发展更强劲了,农牧民致富的路子更宽了,各族群众精神面貌越来越好了,各项事业稳步向前,闽昌情深的动人旋律正在庭州大地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