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富
天龙,天龙,美丽的山岗,博格达雪峰银光闪烁。天山儿女多奇志,披荆斩棘永向前。
天龙,天龙,我们的家园,甘河子清流飞珠溅玉。戍边英雄心向党,敢创奇迹问苍天!
1958年冬天,一群来自祖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在天山脚下的阜康市甘河子河畔安营扎寨。他们在地窝子里围着火炉,你一句、我一句地唱出了这首歌。这就是当年天龙钢铁厂的厂歌。
“天龙”这个名字是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的王恩茂同志起的。他说:“华夏儿女都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寓意着腾飞和吉祥。从地理位置看,钢铁厂位于天山脚下龙口河畔,就叫天龙钢铁厂吧。”
重铸“囍”字 再现辉煌
1959年4月23日出版的《新疆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天龙钢铁厂建成投产的消息,新闻副标题这样写到,“天山脚下建高炉炉比山高,龙口河畔炼钢铁铁如水流”,两句话的第一个字组合起来,恰好就是“天龙”。
天龙钢铁厂在新疆工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直到20世纪末,国家开始全面调整产业结构,2000年,天龙钢铁厂宣布停产。
从天山北麓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的狭长走廊,一直是新疆的重点经济地带,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创业年代,来自天南海北的青年人聚在这里,在万古荒原之上奠立起新疆工业的基础。半个多世纪过去,那些远去的故事并未消逝,那些创业的历程,至今被人铭记……
为了追溯天龙工业的发展历程,铭刻那段创业历史,2015年,阜康市在甘河子镇修建了一座阜康工业展馆。
时建国,是天龙钢铁厂最后一任党委书记。作为老天龙的留守人,老时从阜康工业展馆开馆那一天,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每天早上巡视和清扫所有展厅,成了他雷打不动的日常工作。
自建馆以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时建国除了平时的接待,首要工作是继续丰富馆里的展品。
阜康市委市政府和甘河子镇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多次号召老天龙人踊跃捐献展品,作为展馆看家人的时建国,为此煞费苦心。
1958年,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掀起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阜康甘河子建立了天龙钢铁厂。为了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天龙钢铁厂从兴建到投产,仅仅用了五个多月时间就炼出了第一炉钢。这一纪录,创造了世界现代钢铁工业的奇迹。当时,为了向党和国家报喜,工人们用炼出的第一炉钢水,浇铸了一个一米见方的“囍”字,并把它涂成了红色。
在后来的“文革”运动中,这个“囍”字遗失了,此事成为几代天龙职工内心深处的巨大遗憾。时建国决心要重铸一个一模一样的“囍”字。
每年四月到十月,是新疆旅游的旺季,山脚下的甘河子镇阜康工业展馆成了游客的打卡地,参观人数日益增多。时建国迫切希望能够尽快把这个极具历史意义的“囍”字铸造完毕,重现那个火红的年代。
工厂已经停产,老石决定利用现有条件重新铸造这个“囍”字。他请来当年厂里四名炉前工友,一起来做这件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事情。
2016年7月,重新铸造“囍”字的工程进入核心环节。时建国和工友们希望能够一次成功。
这是四位老人记忆里熟悉的厂房,一切都似曾相识,恍如回到昨天。所有的工序和操作,都是那么娴熟。对于他们来说,那段峥嵘的创业岁月,存留的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回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2016年8月,代表老天龙精神的“囍”字终于铸造完成,重现在人们眼前。时建国和工友们用双手抚摸着带有余温的“囍”字,激动地一晚上都没睡着觉。他们把这个“囍”字摆放在展馆醒目的位置,让人开门见喜。
传承精神 砥砺前行
2015年,画家周武发为阜康工业展馆创作了一幅油画,再现了当年天龙钢铁厂各族工人在炉前劳动的场景。在天山脚下拔地而起的现代钢铁工业,从建立伊始就吸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兄弟,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用团结、友爱和智慧铸就了新疆钢铁工业的基础。
天山雪峰下,一位维吾尔族青年和一位汉族青年携手相依,赶着一群牦牛在风雪中奋力前行。
这是陈列在阜康工业展馆中的另一幅油画,它背后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画家姜杰创作的这幅油画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油画中的两个人物原型分别是原天龙钢铁厂采矿大队三分队队长白映复和维吾尔族职工伊利依明。甘河子镇的很多老人看完这幅油画后都热泪盈眶,他们的记忆和思绪又回到那个如火如荼的岁月。
1961年,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粮食和副食品严重短缺的危机,作为新疆当时的龙头企业,天龙钢铁厂大部分项目下马,工厂停产。为解决两千多名职工的生活问题,天龙钢铁厂党委书记王国庆(兼阜康县委书记)、厂长陈杰报请自治区党委书记兼天龙钢铁厂名誉厂长王恩茂批准,决定转产兴修水利,创办农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创办了六运湖农场、土墩子农场和吉木萨尔县红旗农场。
那一年的冬天极其寒冷,人们的生活也极度困难。自治区党委、冶金局和畜牧厅决定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伦台牧场的一个牦牛场划拨给天龙钢铁厂,以改善工人的生活。厂里派白映复和伊利依明两位共产党员前去办理牦牛接交手续并把牦牛赶回天龙钢铁厂。
12月18日,白映复和伊利依明乘坐汽车到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县畜牧局安排蒙古族干部巴图带他们二人骑马前往天山山区的巴伦台牧场。在交接完牦牛之后,巴图返回和静县城。白映复和伊利依明赶着三十多头牦牛,沿着山里的牧道一路向东,往二百多公里处的甘河子进发。
他们所走的这条天山牧道在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以南,东西纵贯北天山的卡拉乌成山,其主峰天格尔峰海拔4562米,它和甘河子南部东天山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就像两个孪生兄弟一样,峻峭挺拔,遥相守望,终年闪耀着银色的光芒。
那年冬天的雪下得特别大,风像野兽一样吼叫着。白映复和伊利依明牵着马、赶着牦牛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有时候不小心就连人带马翻滚到五米多深的山沟里。他们走了三天还没有走出森林。途中看到一个牧民转场后空闲的冬窝子,就钻进去躲避风雪,两人不停地轮换出去看护牦牛以防走失。他们带的干粮和水都没有了,白映复和伊利依明又冻又饿,就用随身携带的半自动步枪出去打兔子,回来燃起篝火烤着吃。
冬窝子存放的柴草很少,连兔子肉都烤不熟。伊利依明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吃了半生不熟的兔子肉还没啥反应。在甘肃省民勤县红沙堡乡泉水沟村出生长大的白映复是1958年从部队转业到天龙钢铁厂当工人的,他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疆的生活和饮食,吃了没烤熟的兔子肉之后上吐下泻,不到两天时间,人就站不起来了。
望着瘫软在地上连话都说不出来的白映复,伊利依明心急如焚但没有任何办法。他把白映复渐渐冰凉的双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希望能用自己的体温救活这位憨厚朴实的汉族哥哥。
就在白映复闭上眼睛的时候,他的妻子富秀英还在甘河子河西岸山坡上的地窝子门口翘首向西等着丈夫归来。1961年2月,富秀英从甘肃老家来到采矿大队与丈夫团聚,夫妻二人住在窄小阴暗的地窝子里,条件虽然很差,但他们还是感到无比的甜蜜和幸福。
伊利依明抱着白映复冰冷的身体痛哭失声。他擦干眼泪,从冬窝子找来几根木棍,把白映复的遗体固定好绑在马背上。他要把汉族哥哥的遗体完好无损地交给富秀英嫂子。
五天后,伊利依明用马驮着汉族哥哥的遗体,赶着牦牛回到了天龙钢铁厂,全厂两千多名职工列队迎接两位英雄的归来。
因公殉职的白映复被安葬在甘河子镇西北郊外一座高高的山岗上。每年清明节,伊利依明都带着家人给他的汉族哥哥献上一束花。
在天龙人共同创业的岁月里,有很多各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故事,佳话像“风雪兄弟”一样可歌可泣,让人永生难忘。
天山脚下的墓园,安眠着自建厂以来在这里故去的很多老天龙人。他们的墓穴一律背靠天山,面朝他们曾经工作、奋斗过的厂区。
每年清明,白映树都会来这里,看望自己故去的哥哥白映复。
每年春天,白家菜园里,第一茬春菜收割,老白总是要留给伊力伊明的家人。菜园里的青菜长了一茬又一茬,两个家庭也延续了一代又一代的友谊。
50年前,少女爱尼沙汗正是出于对英雄的爱慕,嫁给了伊力伊明。丈夫离世十多年来,重现他昔日的英姿一直是爱尼沙汗的心愿。按照两家人的回忆,甘河子镇聘请画家姜杰用油画重现了那段故事。
直到今天,天龙的故事一直在天山脚下流传,它告诉所有人;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向哪里继续前行。
每天早上,时建国依然会像过去一样,来到珍藏回忆的阜康工业展馆。对他来说,这里有他激情澎湃的青春回忆,也有他曾经相濡以沫的工友、兄弟姐妹。
他这样做,只是想对他们说:我,来了……
今天的甘河子,已成为阜康市的工业重镇。在这个激情澎湃的新时代,人们依然不能忘却那个火红的年代。大家都在低吟浅唱着这样一首歌:
那一年,我们的父辈怀揣憧憬与梦想,来到天山脚下,走进了你的胸怀,在你的心田竖起了脚手架,筑建了一片避风港。
那一年,这里有了笑声,有了机器的轰鸣声和情人的歌声。从那天起,这里不再荒凉和寂寞!
这里是新疆工业的摇篮。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崛起了一座工业新镇,雪峰、荒坡、绿树、烟囱、高楼和汗水交织出来的壮美图景成为我们不忘的红色记忆。
这就是甘河子,一条甘甜温暖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