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从家庭主妇到生产班长,从纱线到“智能线”,叶晓萍感慨——

每一个她都了不起 | 穿上自己制作的衣服,是最自豪的事!

  3月17日,昌吉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叶晓萍在智能化车间工作。

  —— 开栏语 ——

  在织机轰鸣的车间里,纺织从业者叶晓萍的手指穿梭其间,在经纬线上绽放三万锭全流程智能化生产项目的奇迹;在194座变电站自动化设备间,电力检修负责人董晨以创新之力“电”亮万家灯火;在油墨飘香的印刷车间,业务员柳婷的电脑里跳动着成百上千份订单的密码,让铅字与纸张碰撞出思想的星火。

  ……

  这些在产业经纬中穿针引线的身影,正重新定义着“她力量”的维度。她们的手掌既有茧花的硬度,也存留着抚摸孩子的柔软。四组特写,四重奏鸣,即日起,本报开设“每一个她都了不起”栏目,聚焦四位在各行各业闪闪发光的女性身影,循着她们的铿锵步履,见证温柔如何划破天际绽放瑰丽,看她们如何用汗水的注脚,在时代的诗行里书写下属于自己的平仄。

  □本报记者  廖冬云  文/图3月17日,昌吉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吉溢达)的智能化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42岁的叶晓萍熟练地在机器间穿梭,快速完成接头、换纱、落纱等一系列操作,其动作行云流水,仿佛与机器融为一体。

  叶晓萍是很多纺织从业者的缩影,也是昌吉溢达智能化产业升级的见证者。

  2013年,叶晓萍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后,她决定重返职场。得知昌吉溢达在招聘一线工人,她毫不犹豫就报了名。作为一名家庭主妇,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叶晓萍无比兴奋。然而,初入车间的她,面对的却是巨大的挑战。

  细纱工段是纺织厂中比较辛苦的工种之一,一天站下来,腰酸背痛。叶晓萍回忆道:“第一天上班,纱线接头工作让我手忙脚乱,越想做好就越容易出错。”

  为了提高操作技能,叶晓萍每天练习纱线接头技术,她的双手因长时间捏纱线长出了厚厚的老茧,但她却从未放弃。最终,凭借着快、稳、准的操作,她完成10个“接头”工作仅需27秒,达到了车间里的优级水平。

  “要想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在做事之前就要做好百分之百的准备。”这是车间前辈告诉叶晓萍的,也与溢达集团总部一直以来秉持的“励志笃行,有所作为”的企业愿景高度契合。叶晓萍一直将这句话铭记于心。在智能化产业升级前,叶晓萍需要负责十几台机器,工作强度大、技术要求高。她深知,唯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练习,才能成长为一名技术娴熟的纺织技术人员。

  2016年,昌吉溢达正式投产三万锭全流程智能化生产项目。叶晓萍和同事不再需要手动操作每一台机器,而是通过中控车间的电脑监控生产流程,及时处理突发故障。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智能化让我们的工作更高效,但也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技术。”叶晓萍说,她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各项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2024年,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和团队协作精神,叶晓萍被提升为生产班长。她以身作则,带领班组成员高效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并积极参与公司精益生产改善活动,为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采访间隙,叶晓萍带领记者来到昌吉溢达十如仕品牌体验中心。她一边向记者展示十如仕衬衣,一边告诉记者:“这是新疆长绒棉经过复杂的纺纱、织布、染色、裁剪等高标准工序,最后形成的一件成衣,每当我穿上自己参与制作的衣服,我都会感到自豪。”

  2025年是叶晓萍在昌吉溢达工作的第十二年。作为一名纺织女工,叶晓萍见证了昌吉溢达通过科技转型、智能化产能升级的发展历程,昌吉溢达也见证了叶晓萍从普通员工到班长的成长过程。“凡学百艺,莫不有师。”如今,她也开始带徒弟,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新一代的纺织事业继承者。她常说:“技术是练出来的,只有不断追求极致,才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