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昌吉市人民法院深化民事诉讼制度改革,案件处理提质增效——

打造繁简分流工作样板:当简则简 快慢分道

  □本报实习生  马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各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日益增多,有限的司法资源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法官办案压力也随之增大。因此,昌吉市人民法院深化繁简分流改革,推动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案件处理提质增效势在必行。

  “本次开庭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记录庭审活动,庭审记录以录音录像为准,庭审语音同步转换为文字记录供参考……”近日,昌吉市人民法院首次试用“无书记员庭审”新模式审理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庭审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围绕借款本金、利息起算时间等争议焦点进行答辩、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无书记员庭审系统嵌入智能笔录规整模式,在全程录音录像、语音转写的基础上,智能笔录规整系统自动运作,将庭审语音转写文档,快速转化为一份更为简洁规整的庭审笔录。与以往的语音转写文档冗长重复不同,智能笔录规整系统有效归纳出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最后陈述的内容,并且删减了多余信息。双方当事人通过电子签名确认庭审笔录无误后离席,全程仅用17分钟。“当简则简,快慢分道,才能保证效率提升。”昌吉市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院长闫雪介绍,简案体现效率,繁案注重精度,我们力图简案、繁案都能得到公正高效的审理。同时,我们不断健全立案、审判、执行协同配合机制,明确各环节职责,让“审执联动”达到“一案响、多案结”的效果。

  昌吉市人民法院优化案件分流机制,建立高效案件筛选标准,对诉前调解不成功、但适宜速裁的案件直接分流至简案速裁团队,该团队会结合当事人到庭情况及案件争议焦点,采用电话、短信、微信方式开展调解,调解成功的案件当天结案;调解不成的当即开庭,这不仅提高了审判效率,也极大地减少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同时,针对速裁案件,适用简易裁判文书格式,给裁判文书“瘦身”,裁判文书主要写明当事人基本信息、诉讼请求、裁判主文等内容即可。让更多案件在简案的“快车道”上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昌吉市人民法院面对新收案件中涉及工程量鉴定的建工案件、合伙纠纷、与公司有关的纠纷等不适合诉前调解、速裁的案件及经诉前调解不成功退回,双方当事人分歧大、具有社会影响等需监管的部分,直接流转至繁案团队进行精细化审理。繁案团队专注于疑难复杂案件的精审细究,确保裁判质量与司法权威,实现审判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审判质效的双重提升。

  在处理涉及医疗纠纷、公司纠纷、金融审判、知识产权等专业领域的案件时,昌吉市人民法院选任理论功底深厚、业务技能过硬的资深法官,组建办案类型集中、辅助力量充足、研究能力突出的精审团队。“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大都案情比较复杂,过去上诉率很高。如今,服判息诉率不断提升。”昌吉市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邱桂文说,本着繁案精审的原则,繁案团队对于案情复杂的案件,在庭前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归纳案件审理争议的焦点,引导当事人围绕争议焦点做进一步举证、质证,增强其对案件胜诉的预判力,从而为调解、撤诉奠定基础。

  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医疗责任事故纠纷等案情比较复杂、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案件,昌吉市人民法院在庭前先组织原被告双方对鉴定需要的证据进行质证,然后委托鉴定机构进行鉴定,鉴定结论出来后再进行庭审质证,并围绕争议焦点开展法庭辩论,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依据当事人提交的有效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作出公正判决。

  昌吉市人民法院进一步全面深化民事诉讼“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打造了司法为民“新引擎”。闫雪表示,昌吉市人民法院将立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在依法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基础上,持续深入应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加强流程再造和数据分析,助力繁简分流工作落实落细;优化速裁审判团队工作机制,科学调配和高效运用审判资源,有力推动简案速裁、普案快审、繁案精审、类案专审。让司法服务驶入“快车道”,让公平正义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