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让彩礼归于“礼”

  □杨新昌

  近日,好友吐槽:儿子将举办婚礼,彩礼十几万,五金六万,提亲五万……再加上买婚房,花费一百多万,不堪重负。

  当下,一些地方的结婚彩礼“水涨船高”。这种“财”重于“礼”的不良风气,催生了高昂的结婚成本,破坏了很多美好姻缘,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此,必须坚决反对和遏制,让彩礼回归“礼”的本质。

  纳彩本是一种传统婚嫁习俗,寄托着缔结婚约的美好愿望。但是,高额彩礼的出现,却让这项传统礼俗逐渐变味,使彩礼失去了原有的美好寓意,并逐渐异化为索取、交易、攀比的工具。

  “礼,与其奢也,宁俭”。让婚礼回归“礼”的本质,才能让其更好见证爱情、记录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顺应年轻人崇尚简约而不简单的心理,加大对婚礼内涵、品位的挖掘和宣传,让更多人看到婚事新办、简办同样可以喜庆隆重、富有意义,有助于带动全社会转变观念。为婚礼“减负”,为幸福“加分”,当越来越多人积极拥抱新婚俗,必能牵引社会文明水平持续提升。

  倡导文明婚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遏制高额彩礼,既要尊重传统文化,又要治理陈规陋习,如何从中找到平衡点,考验着基层的治理智慧。为了推进移风易俗,昌吉州一些乡村积极倡导移风易俗,推动婚事简办、喜事新办,并注重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充分形成了遏制高额彩礼的合力;《昌吉日报》积极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开办了婚礼登报业务,飘散着墨香的结婚启事,见证着一对对新人走进幸福的殿堂;每年特变电工都会举办集体婚礼,向近百对新人送去浓浓的祝福……这种移风易俗的简约形式,正在摒弃繁文缛节,聚焦情感共鸣。这些创新背后,是年轻人对消费主义的反思:幸福婚姻不是靠高额彩礼换来的,与其砸钱堆砌“面子”,不如用巧思打造“里子”,建立美好和谐的新家庭,互敬互爱、互助互利才是基础。

  幸福的婚姻有千万种,或相濡以沫,或相敬如宾,但绝不是以彩礼来“成全”。推进移风易俗,遏制高价彩礼,是对婚姻美好的祝福,是对社会文明的守护。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美好生活才能长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