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茜、通讯员魏丹、侯路平报道:近日,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最新发布的农田地膜残留量监测数据中,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昌吉国家农高区)以显著降幅领跑全疆。这个春耕时节,昌吉国家农高区通过“全生物降解地膜+加厚高强度地膜+无膜栽培”的“三膜联推”创新模式,为18.3万亩农田披上“环保新装”,构建起覆盖地膜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当前农田地膜回收率达92.05%,位居全州前列。
在老龙河示范基地,棉农刘远鑫正为500亩棉田筹备春耕物资。“今年全部换铺加厚高强度地膜,已预订5吨。”这位有着十余年种植经验的老农算起经济账:“去年试用加厚高强度地膜,不仅保墒增温效果提升,还比上年每亩平均增产30公斤。”
技术创新正重塑传统耕作方式。今年,昌吉国家农高区农业布局呈现三大亮点:针对玉米、甜菜等作物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在棉田普及加厚高强度地膜;在玉米地试点无膜栽培技术,形成梯度分明的环保种植体系,实现科学使用地膜全覆盖。
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破题关键。昌吉国家农高区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制定实施方案和技术标准,高标准建设全生物降解地膜、加厚高强度地膜试验示范基地,新技术推动历史地膜残留量下降6%以上。
为加速技术落地,昌吉国家农高区推广落实“以效定补”政策:农户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可以分别享受每亩30元和每亩60元的中央补贴。建立“地膜生产企业+回收合作社+资源化处置企业”联合体,实行市场化运作,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从源头减量、使用管理和末端回收等方面一体推进,实现从地膜采购、使用到回收的全流程追溯。
昌吉国家农高区现代农业发展局党支部书记马瑞介绍,去年昌吉国家农高区在全疆率先实现绿色环保地膜全覆盖。目前,园区已建成1个标准化残膜回收站,年处理能力达1.5万吨,同时配套农机农技专项培训,确保“地膜入田有标准,离田有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