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何鑫
近年来,昌吉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州战略,扎实推进“科技赋能行动”,抢抓新一轮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机遇,主动聚焦国家战略目标,以产业发展和创新链布局需求为牵引,逐步构建起以“国”字号创新平台为引领、自治区级创新平台为支撑、企业自建研发机构为补充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凝聚起全州科技创新的澎湃合力,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目前,昌吉州已建成由百名院士专家团队领衔的4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自治区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174家,创历史新高。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涌现
近年来,昌吉州强化创新平台培育力度,精准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效链接国家科技创新资源,吸引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新疆大学、山西煤化所等疆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建立科研分支机构。
110米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中国—塔吉克斯坦煤电能源清洁转化及高效综合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梯次落户昌吉。彭苏萍、潘一山等4名两院院士领衔的全疆唯一一所新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认定,新疆作物基因编辑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获批组建,新疆准东煤高值多元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中低压变压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成立。筹建厦门大学昌吉研究院,引进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等国家级成果转化平台入驻丝路联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截至目前,昌吉州发布科技成果486项、技术需求171项,推动300多家企业与1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线上技术交流对接96场次,达成合作意向50余项,服务覆盖乌鲁木齐、伊犁等全疆9个地州(市)。
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
昌吉州围绕“十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问题,启动“揭榜挂帅”“院士及战略人才”等项目计划,推动州内百余家企业与唐华俊、李德发等31名两院院士领衔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年内申报国家、自治区各类科技项目501项,获批立项突破100项,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449项,攻克特高压装备制造、棉花生物育种等24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5项国内空白。
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西北中心实施智慧棉田高产“百千万”示范工程,百亩攻关田籽棉平均产量达750.3公斤/亩,千亩示范片籽棉平均产量达637.7公斤/亩,创棉花亩产新高。
中国—塔吉克斯坦煤电能源清洁转化及高效综合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聚焦塔吉克斯坦工程技术需求,实施煤炭清洁发电核心技术和新型输变电装备技术研究,推动我国节能减排、环保先进技术对外辐射。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西北分中心在耐盐碱材料筛选、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盐碱地改良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有效提升了新疆盐碱地的农业生产力和生态修复能力。
同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西部中心联合“长三角”地区10余所高校成立成果转移转化联盟,向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输出100余项科研成果,有力提升了高新区科技创新水平。
倾力打造三大科技创新高地
昌吉州以三大国家级园区为牵引,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和“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昌吉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打造“准东智谷”,建成以准东协同创新中心、新疆5G+智能矿山创新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准东工业设计产业创新研究院为代表的科研创新平台。依托各类创新平台成功举办首届科技创新大会和新疆煤化工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大会,CCUS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支撑8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开工建设,6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获国家赋码,60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获自治区核准。“5G+”技术在智慧园区、智慧矿山、智慧车间等领域广泛应用,准东开发区在全疆9家经开区中综评考核排名第一。
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建成全疆首个无人机智能巡护智慧园区,特变电工智能电缆产业园建成投入运行,23项输变电新产品通过国家级鉴定,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蓝山屯河中央研究院联合江南大学建成生物基合成实验室和纺织材料实验室,年产11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落地建设。
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布局引进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西北中心、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西北分中心、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疆中心、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西北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中亚农业研究中心五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汇集张献龙、任发政、李培武等5名院士,引育科技领军人才超100人,组建7支高层次流动专家小分队,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75项,服务企业623家、种植户2600余户,成为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