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萍
4月12日,昌吉市教育部门和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联合举办的“春季乐淘 丝路同行”校园二手市场公益实践活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短短两小时的直播,吸引上万名家长点赞,评论区更是被“希望活动持续开展”的呼声刷屏。这一现象,不仅展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独特魅力,更折射出家长和学生对教育方式创新的热切期待。
当一些地方还在为“减负”与“实践”如何平衡而踌躇时,昌吉市教育部门没有因担心管理难度而裹足不前,而是积极尝试,让“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用有趣的活动给出了生动答案:教育不应囿于课堂,而应走向生活;学习不止于书本,更应融入社会。孩子们在二手市场中体验交易、锻炼沟通、培养节俭意识,既增长了生活技能,又树立了公益理念。这样的实践,恰恰是“减负”与“提质”的有机结合,是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教育部门反复强调“五育并举”,倡导实践育人,但如何落实仍是一道现实考题。有的学校担心活动影响学业,有的家长忧虑实践占用时间,最终导致学生与社会“脱节”。昌吉市的这次校园二手市场公益实践活动尝试证明,只要设计得当,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赢得家长支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在于,教育者是否真正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能否跳出“唯分数论”的窠臼,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质。
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今天的学生,终将成为明天的社会栋梁。他们的成长,既需要知识的积累,也需要实践的锤炼。希望有关教育部门考虑,通过树立典型示范,评选“社会实践示范校”,推广成功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期待更多地方像昌吉市一样,大胆创新、主动作为,让课堂与社会“无缝衔接”,让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如此,方能培养出更多有见识、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