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斌
当前一些活动在组织中,出现了一种现象:上级部门精心策划主办的活动,往往通过行政指令向下属单位摊派观众指标,导致下属单位陷入即要工作又要参与活动的两难境地;与此同时,基层群众对高水平活动满怀期待,却因缺乏渠道而难以如愿。这种“供需错位”的局面亟待改变,开门办活动,无疑是破局良方。
部门主办活动,本是丰富工作内容、凝聚共识、调动积极性、推动发展的好事。然而,为追求“场面热闹”要求下属单位派人凑数参加活动,却使这一初衷变了味。这种做法,看似保证了活动现场的参与人数,实则参与者心不在焉,让活动失去了本应具有的群众性和感染力。这也是一种形式主义。
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真正践行“开门办活动”的理念。开门办活动,意味着打破封闭的活动组织模式,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面向社会大众。活动主办部门应通过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活动信息,将活动内容、时间、地点等详细信息“广而告之”群众。同时,优化活动报名方式,简化流程,让群众能够轻松便捷地获取参与资格。
活动的生命力在于群众参与,传播力源于自发共享。当活动面向广大群众开放,大家在亲身参与活动后,会以口口相传、社交媒体分享等方式,传播活动的精彩之处,从而吸引更多人关注州域内的活动,形成良好的传播生态。这种基于群众自发传播的影响力,远比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组织观众的效果要持久和深远得多。
此外,“开门办活动”还有助于提升活动的质量。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群众参与其中,能够为活动带来更多元化的视角和反馈。活动组织者可以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使其更符合大众口味,从而打造出更具品质的活动品牌。
不妨多些“开门办活动”,积极搭建与基层群众沟通的桥梁,让活动真正走进群众、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