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鹤 文/图
在呼图壁县呼图壁镇阿同汗社区,总能看到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步履匆匆。他随身携带的手提包里除了有调解卷宗,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单行本。这位双眼视力仅有0.1的人民调解员,20多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矛盾,书写着新时代人民调解员的忠诚答卷。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2004年,时任呼图壁县大丰镇宣传专干的买买提·依明第一次接触信访工作。面对群众的诉求,这位西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坦言:“刚开始,我连法律文书都看不懂。”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一头扎进办公室,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他边学习边做笔记,对不懂的法条逐条研读,遇到专业术语就用铅笔标注释义,在边学边调解中寻找化解矛盾的钥匙。
2008年,买买提·依明调解工作室挂牌成立。为了提高调解能力,他考取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自费购买各类法律书籍、期刊,还虚心向大丰镇司法所法律专业人士请教。这期间,他又被借调至大丰镇派出所担任管区民警,积累了3年的治安管理工作经验。从调解简单的邻里矛盾、婚姻纠纷,到参与涉及复杂民事诉讼、刑事案件的陪审工作,买买提·依明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的专职人民调解员。
“法情交融”的调解艺术
在呼图壁镇世纪嘉园小区门口发生的一场交通事故调解让居民艾很记忆犹新。2024年的一天,艾很骑着自行车沿着辅道前行,一位骑电动车的女士逆行疾驰而来将他撞倒在地,双方在小区门口争执起来。正在走访周边商铺的买买提·依明听到巨大的撞击声后赶来,他先向驾驶电动车逆行且超速的女士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之后又用俗语“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疏导她的情绪。最终,这位女士向艾很道歉并赔偿了损失。
处理婚姻家庭纠纷时,买买提·依明自创“三步调解法”:先当“倾听者”,让当事人释放情绪;再做“翻译官”,把法律条款转化为家长里短;最后成为“黏合剂”,唤醒亲情记忆。2021年,在一起家庭侵权纠纷案中,买买提·依明三次入户走访,用“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触动双方当事人,促成公公婆婆将征迁款分出一部分留给孙子,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修复了亲情纽带。
“调解无小事”的民生情怀
买买提·依明还清晰地记得几年前与阿同汗社区五洋小区原网格党支部书记杨建国一起调解四季花城小区房屋漏水修缮纠纷时的场景。当时,他忍着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痛,连续15天爬上居民楼5楼调解这起纠纷,最终居民房屋被修缮,楼上楼下邻居握手言和。
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买买提·依明总是不辞辛劳,践行着“群众在哪里,我就在哪里”的承诺,为困难群众挽回损失,为基层一线培养更多的人民调解员。在他的奔走呼吁下,世纪嘉园小区居民有了活动中心,邻里相处亲如一家。有居民感慨:“买买提调解员就像我们的‘和事佬’,大事小事都能摆平。”
20多年来,买买提·依明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385件,涉及金额1亿余元,为3000多名当事人解了燃眉之急。他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他经手的案例:“2023年1月,调解农民工欠薪案,协调支付30万元”“2024年5月,成功调解一例婚前纠纷”……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新疆昌吉的生动实践。
2023年10月,买买提·依明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谈及这一荣誉,买买提·依明坚定地说:“我是党员,群众信任我,我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会一直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