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口述 张军剑/整理
在岁月长河中回望,那些奋斗的足迹依然清晰可见。我叫李军,今年52岁,作为呼图壁县北疆粮油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员,三十余载的职业生涯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每一笔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每一色都闪耀着理想与信念。
青春启航
从车间学徒到技术能手
1990年的夏天,22岁的我怀揣着青春的梦想踏入“北疆粮油”的大门。那时的厂房还略显简陋,机器轰鸣声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面粉的清香,更是一个年轻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作为新入职的员工,面对复杂艰深的工厂技术、原粮采购与搭配的微妙门道、成品销售的精湛技巧……我如饥似渴地钻研学习,努力去熟悉每一个环节。为此,我主动要求从最基层的车间岗位做起。每天清晨,我总是第一个来到工厂,认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夜深人静时,我还在灯下研读生产工艺手册。记得第一次独立操作磨粉机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当雪白的面粉如瀑布般倾泻而出时,那种成就感至今难忘。
在车间工作的几年里,我几乎摸遍了每台设备的“脾气”。为了掌握原粮采购的要领,我跟着老师傅们走遍天山南北的麦田,学会了用指尖捻搓就能判断小麦品质的绝活。有一次在伊犁河谷考察时,突遇暴雨,为了保护采集的麦样,我脱下外套包裹样品,自己却淋得浑身湿透。那段宝贵的经历,如同细密的针线,一针一线精心编织起我对公司运作的全方位认知,也为我日后的管理工作奠定了无比坚实的根基。
管理创新
从生产骨干到企业领路人
公司进行管理体制改革,面对新的挑战,我创新性地提出了“质量追溯制度”,要求每袋面粉都能查到具体的生产批次和责任人。这项制度实施初期遇到不少阻力,但我坚持每天到车间讲解重要性,手把手教员工记录方法。半年后,我们的产品合格率提升了15个百分点,这项制度后来还被同行业广泛借鉴。
我担任公司经理后,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抓好党组织建设自然而然成为我工作的核心关键。我始终坚定不移地相信,企业若要蓬勃发展,离不开党组织的引领,党组织就如同照亮前行道路的灯塔,是指引正确方向的罗盘。与此同时,我也始终保持着虚心的态度,认真倾听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因为我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一个人的智慧犹如微弱的烛光,唯有汇聚起来,才能照亮企业长远发展的漫漫长路。
我们创新性地将党小组建在生产线上,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记得有一次设备突发故障,是党员突击队连续奋战36小时完成抢修,保证了订单按时交付。这种先锋模范作用,深深感染了全体员工。
在工作中,我始终以一流的敬业精神、独特创新的管理思路和高效快捷的工作效率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坚信唯有以科学管理推动企业发展,才能实现创建一流县级民营企业的宏伟目标。我带领着公司员工积极全面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带着年轻人敢为人先、矢志不渝的冲劲,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建设之中。我们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对待工作严谨细致,追求卓越。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之下,公司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实现了飞速提升,节约挖潜的意识深深扎根于每一位员工心中,经济效益也呈现出节节攀升的良好态势。看着公司一步步茁壮成长,欣慰之情如潮水般在我心间汹涌澎湃,因为这不仅为公司创造了丰厚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为社会贡献了我们的力量。
质量为本
打造“北疆”金字招牌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我力排众议引进全自动配粉系统。为了掌握这项新技术,我带领技术团队吃住在车间,连续攻克了十几个技术难关。当新生产线产出第一批专用粉时,所有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这项改造使我们的产品附加值提高了30%,打开了高端市场的大门。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我制定了“三不原则”:不合格原料不进厂,不合格半成品不转序,不合格产品不出厂。有一次发现某批次面粉灰分略超标准,虽然客户表示可以接受,我还是坚持全部返工。但正是这种坚持,让“北疆”品牌成为质量的代名词。
这些年,我养成了每天清晨巡视车间的习惯。看着金黄的麦粒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雪白的面粉,就像看着梦想一点点照进现实。工人们亲切地叫我“面粉李”,这个称呼比任何头衔都让我珍惜。
一路走来,在我们全体员工的共同拼搏努力下,公司载誉而归。连续多年被昌吉州及呼图壁县政府评为十佳“重合同、守信用”企业、“AAA”级信用企业,荣获国家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达标”企业、昌吉州发展非公有制先进企业等诸多荣誉称号,成为了自治区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6 年,公司产品顺利通过IS09001 - 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生产的面粉被国家粮食行业协会及自治区粮食行业协会授予“放心面”称号,“北疆”牌面粉被自治区认定为“新疆著名商标”,并荣获新疆名牌产品称号。
责任担当
公益路上永不停步
我们北疆粮油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多民族大家庭,我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因此,我经常组织各类学习活动,大力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努力让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
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我始终不忘回馈社会。多年来,我还积极踊跃地投身于公益事业。多次资助园户村镇的失学儿童,帮助他们重返校园,并且一路陪伴多名儿童顺利完成学业。2002年5月,我们积极响应县政府的号召,为呼图壁县的困难群体捐款6000余元;2003年9月,当得知呼图壁县第二小学资金紧张,缺少复印机时,我毫不犹豫地拿出3000元,为学校购置了设备。
此后的许多年里,我始终坚持为县第二小学捐资助教,深受师生们的好评,学校还特意送来锦旗表达对我的感谢之情。昭苏地区发生地震时,我第一时间捐款捐物达一万多元,希望能够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2007年,我花费45000元为呼图壁县园户村镇四组安装了十盏路灯,切实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的难题,同时还为村文化室购置了近万元的文件柜等物品……这些公益行动,让“北疆”二字不仅代表面粉,更代表责任与温度。
回望来路,从青涩少年到知命之年,从普通工人到企业负责人,始终不变的是对粮食事业的热爱。这一路走来,我要感谢党组织的培养,感谢同事们的支持,感谢家人的理解。如果说人生如歌,那么我的这首歌,是用麦浪谱曲,用面粉填词,用真心演唱的劳动者之歌。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北疆粮油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使命,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因为我知道,我们生产的不仅是面粉,更是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我们经营的不仅是企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这份责任,将激励着我永葆初心,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