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李保强:在戈壁滩上种出“数字田”

  2024年4月,李保强(左一)带领团队到玛纳斯县乐土驿镇调研,实地察看智慧电动球阀安装情况。□王 涛摄

  □本报记者  王薇

  4月底,棉苗已长出一寸多高,需要浇水。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小泉村,棉农尤桂泉倚着地头的树干,指尖轻点手机里的“慧丰收智慧农田管理”APP,手机屏幕上立即显示出千亩棉田墒情、水肥数据等信息,远处智能水肥系统随之将精确调配的液体肥注入滴灌管网,液体肥随着水流滴灌到棉苗根部。

  “去年,我的棉花亩产籽棉500公斤。”尤桂泉满脸笑意地对记者说,“种了一辈子地,没想到慧尔农业帮助他实现了科技种田。”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自治区劳动模范、新疆慧尔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保强彼时敏锐捕捉到农业发展的新机遇。他深知,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传统农业亟待提升和发展,农民更是渴望通过各种适用技术提高产量和收入。

  怀着“让新疆老百姓用上最实惠的肥料”的初心,李保强创立了新疆慧尔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业初期,办公室里那盏常亮到深夜的灯,见证着他调研市场、规划蓝图的艰辛;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记录着他对农业发展的深度思考。

  在李保强的带领下,慧尔农业从小到大,已成为行业翘楚:5座现代化工厂先后在新疆落地,年产120万吨肥料辐射全疆市场,年产智能施肥机4000台、智慧电动球阀30万台。如今,慧尔农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水溶肥生产基地和覆盖面积最大的智慧农业项目,成长为集智能系统制造和农业大数据集成系统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集团。

  最令李保强骄傲的是,慧尔农业自主研发的智慧农业数据平台,它实时连接全疆500万亩农田传感器,土壤墒情、气象变化、作物长势等信息在大屏动态呈现,实现万亩良田“一键操控”。

  在呼图壁县五工台镇,该系统创造了亩产增收25%的佳绩。“过去施肥靠经验,现在靠系统自动配肥,亩均节省肥料20%、节水30%、增效30%。”尤桂泉扳着手指算起了账。

  科技创新是慧尔农业的发展密码。在慧尔农业研发中心里,常常能看到李保强与科研人员激烈讨论的场景。他鼓励公司上下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把最新的科技推广应用到全疆农业生产之中。

  自2005年成立以来,慧尔农业获得了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等多项荣誉。李保强获得2025年自治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入选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他主编的《新疆主要农作物营养套餐施肥技术》,填补了新疆水溶肥理论的空白。

  “让乡亲们都富起来,让乡亲们都成为新时代农民。”李保强将此信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之中。车间里,40名贫困人员获得稳定工作,人均月收入4500元;农闲时,80多名经过培训的贫困人员成为公司外聘季节工,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慧尔农业在全疆先后举办了126个班次的培训,线上线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超24.5万人次;慧尔农业向麦盖提、沙雅等地捐赠500余吨有机肥、50万元帮扶金和1.9万个爱心书包;李保强个人资助了6名贫困大学生。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新疆各地春耕在即。李保强第一时间组织企业农技专家进行网络直播授课,捐赠价值1132万元的肥料支援全疆农业生产。

  当满载肥料的车队驶向南北疆田野时,李保强动情地说:“农民兄弟的事,就是我们企业的头等大事。农民的希望就在田野上。”

  “数字农业不仅增产,更是重塑农业生产关系。”李保强指着数据中心屏幕上显示的数据——20.9亿元,这是8年来慧尔农业智慧系统为所有农户节省的综合成本。

  李保强解释,通过慧尔农业智慧农业数据平台,企业能够精准对接农户需求,金融机构能够获取可靠的风控数据,政府能够实现更科学的产业规划,由这个数字平台构建了“数据驱动决策”的现代农业新生态。

  如今,李保强规划的“2035智慧农业蓝图”正在逐步实施:完成3000万亩数字农田的建设、完成300万人次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完成100个乡村振兴数字化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但他最珍视的,还是“2035智慧农业蓝图”中那句手写批注:“让每个农户都能分享数字红利”。

  从创业初期的艰难探索到智慧农业的蓬勃发展,从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到热心公益回馈社会,李保强带领慧尔农业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用20年的坚守,在戈壁滩上种出“数字田”,书写着“让农业插上智慧翅膀”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