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让爱,永远在路上

  昌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副主任 赵静

  【开栏语】凡人微光照亮精神星空,身边榜样书写时代答卷。在“昌吉因你更美”讲身边好人故事活动中,11位来自州直单位的讲述者,用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将身边好人的故事娓娓道来,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触动心灵的精神洗礼。这些发生在庭州大地上的真实故事,是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是敬业奉献的鲜活教材,更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这些故事以“身边事”诠释“大情怀”,以“小故事”传递“正能量”,让非遗传承的坚守、生死救援的担当、抗疫一线的奉献化作滋润人心的精神食粮。即日起,本报开设“昌吉因你更美”专栏,陆续刊发这些直击心灵的讲述,邀您共同聆听凡人善举的温暖回响,感受道德模范的精神力量,让“好人精神”在庭州大地薪火相传,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典范地州的文明之光。

  

  穿过天山天池的云雾,在这条蜿蜒盘旋的景区公路上,有一个橘红色的身影,他33年如一日地丈量着四季,他是零下30摄氏度暴风雪中的生命灯塔,是50度炙热沥青上的质量丰碑,更是牧民心中最温暖的亲人——木拉力·瓦哈甫!同事们常说“有木拉力在的地方,连公路都会微笑”。

  但你知道吗?这条会微笑的公路藏着一个关于爱的秘密。时光倒流,小时候的木拉力家,门是永远为邻里敞开着的,父亲肩上的梯子,修好了多少村里漏雨的屋顶;母亲围裙的饭香,温暖了多少孤寡老人的寒冬;而那张不大的饭桌上,总会出现新的“家人”。  

  2012年的寒冬,一场关于全国道德模范沙尼汗大姐自愿照顾孤寡老人的报道触动了他,他毅然加入了沙尼汗志愿服务队。也就是在那年冬天,一个叫特尼斯别克的9岁男孩牵动了他的心,父亲瘫痪,母亲残疾,家里还有个年幼的妹妹,全家就靠着低保度日。他冒着风雪驱车80公里赶到孩子家中,推开门的那一刻,他的心揪了起来,昏暗的屋子里,小男孩趴在一个倒扣的木箱上写作业。木拉力蹲下来,轻声问:“孩子,想继续上学吗?”小男孩低着头,小声说:“叔叔,我想上学······但我还要照顾家。”这句话让这个硬汉湿了眼眶,他紧紧握住孩子的小手,说:“孩子,别怕,叔叔供你上学!”从那天起,每月15号,风雪无阻,80公里山路的那头,总会出现那个橘红色的身影,总会有沉甸甸的米面油、塞满文具的铅笔盒,还有那永远不会缺席的温暖拥抱。在木拉力的帮助下,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大,如今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从2002年至今,8万余元,100多位被资助者,这些数字背后,是木拉力那颗滚烫的爱心!他不仅是孩子们口中的“好叔叔”,是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乡亲们争相邀请的“好大哥”,还是身患重病牧民的“好兄弟”。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做。同事常常问他:你自己日子也不宽裕,咋能坚持帮人这么多年啊?他总是搓着粗糙的手掌笑着说:“谁家没个难处?咱是当爹的人,我知道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咱不能苦了孩子,就想着能帮一个算一个。”多么朴实的语言,渐渐的在他的感染下,身边的同事们也一个接一个加入到了志愿服务的行列中,他用行动证明善良会传染,温暖能接力······

  朋友们,此时此刻我想请大家看看您的掌心,那些纵横交错的生命纹路,不正是等待我们修筑的爱心之路吗?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盏灯到万家灯火,温暖在这传递中生生不息,这份温暖可以是木拉力,可以是我,也可以是在座的每一位。让我们携手同行,让爱,永远在路上,让昌吉因你而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