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茜 通讯员 李欢
在新疆建筑建材领域,有这样一位“砼”行者:他用20年光阴在混凝土性能优化的赛道上深耕不辍,将实验室里的技术参数转化为地标建筑的钢筋铁骨,以匠人之手浇筑出行业创新的里程碑。他就是新疆恒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恒泰建材)总工程师景高德,一位身兼建材与水利工程双领域高级工程师,同时精通公路桥梁工程技术,用执着与创新书写着新时代产业工匠的奋斗答卷。
技术攻坚:
从毫米精度到鲁班金奖
5月23日,新疆恒泰建材实验室里,景高德正手持激光测厚仪校准胶凝材料膨胀系数——这是他二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日常。2010年公司在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产之初,这名技术骨干便扛起了混凝土研发的大旗,而真正让他崭露头角的,是2014年那个“零裂缝”的攻坚任务。
某总部大楼项目中,客户要求主体结构与路面“不允许出现一条裂缝”。面对近乎苛刻的标准,景高德带领团队采集300余份原材料样本,通过建立级配砂石与胶凝材料的关联数据库,最终将混凝土安定性膨胀值控制在1毫米内——这一精度不仅确保项目顺利交付,更让相关技术数据写入GB/T750-2024国家标准。如今,这座地标建筑历经十年风雨仍光洁如新,成为昌吉州混凝土质量的活标杆。
技术突破的脚步从未停歇。在新疆大剧院建设中,他创新性采用低热材料替代传统水冷工艺,将超深核心筒内外温差控制在10℃以内,使这座“雪莲造型”的建筑最终摘得国内建筑行业最高荣誉——鲁班奖。从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到昌吉州传媒大厦、昌吉体育馆,新疆恒泰建材的混凝土产品以“零缺陷”标准铸就了一座座城市坐标。
产学研破壁:
从行业空白到标准制定
“没有消失的行业,只有固步自封的企业。”景高德深谙技术创新的生存法则。2022年,他牵头搭建起横跨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新疆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新疆工程学院等多所高校的产学研平台,在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领域闯出一条新路——将建筑垃圾制成泡沫混凝土用于保温填充,成为新疆首个实现该技术产业化的团队。
在风电灌浆料这一细分领域,他敏锐捕捉到行业潜在风险:“塔筒灌浆料的膨胀收缩系数若超过0.1%,就可能导致风机倾覆。”他与高校团队耗时两年攻关,最终研发出高强高流动性的特种灌浆料,填补了疆内自主生产空白,相关产品获2项发明专利,评估价值达900万元。凭借持续创新,新疆恒泰建材从创新型企业跃升为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获得政府科研扶持资金近200万元。
人才孵化:
从单兵作战到技术攻坚团队
从新疆恒泰建材初创期的独挑大梁到如今组建起30余人的技术攻坚团队,景高德用“传帮带”模式打造出一支硬核队伍。他主导建立的技术中心累计取得2项发明专利、3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个人更跻身天山英才专家库。
在行业人才培育上,他以高校讲台为阵地,为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新疆工程学院等院校800余名学子授课超700学时。在他的指导下,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破晓队”团队在2023年“鲁班杯”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中摘得二等奖。企业内部,他推行“项目制培养”机制,让年轻技术员在新疆大剧院、新疆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中实战练兵,如今团队中“85后”骨干占比已达60%。
“混凝土行业正在经历从‘量’到‘质’的蜕变。”景高德望着实验室里闪烁的检测仪器,眼神坚定,“当每个技术人员都以毫米级精度苛求品质,行业终将告别价格战,迎来技术的春天。”这位“砼”心筑梦的匠人,正以技术为笔、匠心为墨,在昌吉大地上继续绘制着属于中国建造的精彩“砼”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