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碧水长卷绘庭州

——昌吉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刘茜  通讯员 曹秀梅

  五月的昌吉大地上,玛纳斯河如翡翠玉带般蜿蜒流淌。无人机航拍镜头下,成群的鸬鹚、白鹭、苍鹭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新生的芦苇荡随风摇曳,与远处雪岭云杉构成一幅流动的生态长卷。这抹跃动的绿意,正是昌吉州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城更靓”,是昌吉州走出的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质量,实实在在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生态水调度系统启动!”4月21日,随着玛纳斯河流域水利管理中心总控室指令下达,汩汩清流沿河床奔涌之际,无人机巡查随时跟踪水头行进位置,河道内86个智能化监测计量断面,定期传输断面最新水量数据,引导生态水精准足量下泄。在先进技术的加持下,4月21日至29日,总计超2300万立方米的水量让玛纳斯河中游河道及湿地植被得以充分滋养。

  玛纳斯河是天山北坡最大的一条河流,全长459.2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3.41亿立方米,流经玛纳斯县、沙湾市、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等多个县市,是北疆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之一,也是国际候鸟迁徙线的重要节点,部分河段为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守护好玛纳斯河这条母亲河,自2019年起,玛纳斯县累计投入5亿元,加快推进玛纳斯河流域上下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将废弃砂坑和低洼场地改造成生态湿地,将废料高坡建成绿岛景观,对沿岸戈壁石滩进行生态修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玛纳斯县与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建立共建共管机制,增强了护岸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在河道沿线铺设步道、补植补绿,把昔日砂石遍地、乱象丛生的玛纳斯河沿线,打造成为一条集形象展示、娱乐健身、休闲科普于一体的湿地生态绿带。

  玛纳斯县通过兵地同防同治,落实湿地生态补水、植被恢复等工作,植被覆盖度提升6.25%、陆域生物多样性提升283.33%、水源涵养功能提升6.02%,实现了从“问题攻坚”到“长效提质”,玛纳斯河湿地生态功能恢复取得阶段性成效。

  玛纳斯河的“蝶变”,是昌吉州持之以恒描绘生态之城的生动剪影。

  近年来,昌吉州深入贯彻落实“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理念,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强化科技支撑、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重点推进水资源刚性约束。出台《昌吉州地下水水位下降整治十条措施》,多措并举遏制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年度地下水水位变幅2厘米,连续两年实现止跌回稳,用水总量稳控在24.51亿立方米指标范围内。全州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建成率71.4%。

  全方位加强水污染防治。构建“四级联动”巡河体系,实现重点水域排查整治全覆盖。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修复,全面完成13个县级以上水源保护区的“划、立、治”。积极开展头屯河“美丽河湖”国家优秀案例申报工作。强化监督管理,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掌握污水处理厂尾水去向动态,深入排查违法排污行为,保障流域水环境安全。

  水生态环境实现从“单一治理”到“系统修复”。先后完成玛纳斯塔西河、呼图壁雀儿沟河等一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塔西河、呼图壁河、三屯河及天池湖评价为健康河湖,塔西河、三工河、天池湖通过自治区示范幸福河湖验收。截至目前,昌吉州9条河流17个断面水质、2个湖库5个监测断面水质均保持Ⅲ类以上,全州13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多年来,昌吉州坚持生态导向,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措施,探索推出一批符合昌吉州实际的治理举措,奋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让绿色始终成为昌吉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记者手记】

  站在玛纳斯河岸边,无人机升起的瞬间,我忽然读懂了“生态长卷”的深意——不是静态的风景,而是千万立方米生态水奔涌时的动态韵律,是鸬鹚掠过水面时惊起的涟漪,更是科技与自然演奏的和弦。

  生态文明建设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人机镜头里每寸植被的舒展,是水质监测报告上Ⅲ类水的稳定标注,是人们晨跑时能呼吸到的湿润空气。

  此刻,玛纳斯河正以奔流的姿态讲述着一个道理:当科技为生态护航,当治理从“单一攻坚”走向“系统交响”,碧水终将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而那些在河畔生长的芦苇与飞鸟,正是大自然写给人类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