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梅
时令入夏,文旅市场越来越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地为引流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但究竟何种经营之道,才能真正留住游客、实现长远发展?
部分地方深陷“流量焦虑”,以官员扮丑、编造传说等低俗手段博眼球。此类操作虽能博得短期流量,却难留客源。创新本无错,但突破审美底线的“走偏”行为,实为对创新的误读。心理学“首因效应”表明:靠猎奇搞怪吸引游客,若遇现实落差,易产生负面评价,损害地方形象。
真诚,是旅游业的立身之本。重庆荣昌食堂以3元至18元低价经营,游客可一站式品尝卤鹅、黄凉粉等本土特色美食,食堂多年不涨价、量大味美、热情待客,凭借食客口口相传实现“流量变现”;喀什地区今年“五一”开放3万个免费车位,提供热水、公厕及志愿引导,单日接待游客超31万人次,贴心之举皆成“活广告”。
杭州西湖免门票二十多年,看似“吃亏”却激活全市旅游经济;敦煌莫高窟限流,看似“严苛”却守护文化遗产。这些案例印证:诚信与品质是竞争核心,游客感受到真诚,自然会传播“口碑流量”。
“以丑博流量”是短视行为,既浪费公众时间、扭曲审美与价值观,又消耗大众信任;“以诚待客”则是智慧之道,既能积累信任、传递积极价值观,更是社会责任的有力践行。
真正的吸引力,不在哗众取宠,而在真诚服务、独特文化与长久品质。唯有以诚待客、以实宣传,方能赢得长远回报。真诚,才是永远的“流量密码”。
在流量易逝、口碑永存的时代,以真诚为底色的发展逻辑,既是生存之道,更是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放下短期焦虑,回归旅游本质,方能在文旅发展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