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小乡村里的“大生意”

  绣娘操作全自动刺绣机制作刺绣产品。 □本报记者 常谊谊摄

  □本报记者 常谊谊  通讯员 曾宪涛

  “阿娜尔,走,上班去!”“好的,姐妹。听说咱们刺绣厂又接了个来自乌鲁木齐的大活!可得抓紧!”5月28日一大早,木垒县博斯坦乡博斯坦村的村民阿娜尔就被同事从家中叫走,赶往乡里的木拉民族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上班。

  公司在乡政府大院内,姑娘们步行5分钟就到了单位。这家企业有62名女工,她们有个统一的称谓——绣娘。

  公司车间里热闹得像过节,绣娘们麻利进入状态:或操作刺绣机自动作业,或踩踏缝纫机手工制作。刺绣机规律地吞吐彩线,缝纫车床轧出整齐的针脚,一件件精美的耳饰、头饰、包包、领带、服装等哈萨克族刺绣产品在大家的巧手下诞生。公司客服办公室里的电话也响个不停,客服人员正忙着接听来自各地客商的订购电话。

  “如今,我们这个厂子的产品四成热销国内,六成销往国外,效益好得很,去年产值达到了800多万元。”木拉民族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叶斯台指着厂房内热火朝天的刺绣生产场景自豪地说。

  大力发展刺绣产业,是博斯坦乡助力村民增收的“破局”之举。该乡距离木垒县城约35公里,多年来这里都是传统牧业区,常住人口仅5000人左右,传统放牧单一的收入方式曾长期制约这里的发展。

  “男人们四季转场放牧,妇女大多赋闲在家照顾孩子,可孩子上学后,妇女腾出手来却没事干。我们走访后发现,村里的妇女都有过硬的刺绣本领。”博斯坦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叶尔江·阿合麦提说,素以勤劳质朴著称的哈萨克族妇女,自古擅长刺绣技艺,并将其用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大家都不知道如何依靠这种技艺赚钱。为推动刺绣产业发展,博斯坦乡还多举措鼓励、支持农牧民群众,通过党的惠民好政策和自己勤劳的双手,制作传统手工刺绣产品,实现增收致富。

  2012年,木拉民族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据叶尔江·阿合麦提介绍,10多年来,乡里通过多种方式大力扶持企业成长:聘请专业刺绣师傅手把手教学,鼓励农村妇女从家中走出,利用农闲时间开发创新刺绣产品,积极融入现代元素;帮助企业采购现代化刺绣设备,让绣娘们的绣法更加多元、图案更加精致、选材更加丰富。此外,乡里还帮助公司搭建起销售平台,开拓市场。

  阿娜尔已在公司干了13个年头,她说:“刚来的时候,我一个月的工资是2000多元。现在设备先进了,产量和效益也上去了,我每月能拿4000多元。去年,我还买了辆小轿车。”

  如今,木拉民族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一家集服装设计、产品研发、展示销售于一体的传统服装和刺绣加工生产基地,可生产挂毯、帷帐、饰巾、鞋帽、衣物等五大系列100多个种类的哈萨克族刺绣产品,月订单量供不应求。

  “我们的产品主要以哈萨克刺绣嫁妆以及各类旅游业刺绣产品的代加工为主,现在主要销往北疆的阿勒泰、伊犁等地区,最远销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海外市场。”叶斯台表示,木垒哈萨克族刺绣于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为企业刺绣产品赋予了品牌附加值。今年,他打算扩大宣传面,开启网络直播,以线上引流、线下销售的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力争今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

  从毡房绣架到自动化车间,博斯坦乡用13年时间将民族技艺转化为产业优势。一件件精美的刺绣产品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乡村振兴的密码。随着“一带一路”商贸通道的延伸,这个乡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书写着民族工艺与现代经济融合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