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小芳 通讯员 孟昱杉
6月14日上午,吉木萨尔县丝绸之路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门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的昌吉州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十三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现场通过“非遗”展演、“非遗”集市、“非遗”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当地群众和游客送上了一场文化盛宴。
“非遗”展演:奏响多民族文化华彩乐章
活动现场,“非遗”展演主舞台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参与新疆社火表演的群众身着艳丽的服饰,踏着喜庆的鼓点和欢快的节拍,手持各类道具登场,灵活的瑞狮、蜿蜒翻腾的长龙、惊险刺激的高跷……热闹喜庆的氛围瞬间燃爆全场。
舞台上,维吾尔族塔合麦西热甫集歌唱、舞蹈、音乐等于一体,展现了新疆人民的热情豪迈;新疆曲子则融合了新疆多民族音乐艺术,以其独特的唱腔和丰富的故事性,深受观众喜爱;“新疆花儿”婉转悠扬,绽放出别样的风情……展演现场,奇台歌谣、哈萨克族斯布孜额器乐弹奏、新疆蒙古族长调民歌等9项“非遗”展演交织呈现,令观众目不暇接,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疆曲子自治州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屹玲说:“希望通过我的表演让更多人了解、喜欢新疆曲子,并将新疆曲子更好地传承下去。”
“这是我第一次在‘家门口’观看‘非遗’展演,此次展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节目别具特色,让我们大饱眼福。”吉木萨尔县居民徐秀英说。
“非遗”集市:传统与现代的创意碰撞
在主舞台两侧的“非遗”集市,主办方还专门设置了指尖“非遗”、舌尖“非遗”、健康“非遗”、潮玩“非遗”四大体验区,来自全州的15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带着千余件“非遗”作品参展,让“非遗”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
摊位前,精美的哈萨克族刺绣、古朴的石刻作品、传统的中药茶饮和中医按摩,吸引众多群众和游客驻足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萨克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古丽娜孜·加尼木汗说:“哈萨克族刺绣的一针一线蕴含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刺绣也成了我们致富的一项技能。如今,我们的刺绣产品已远销国外,未来,我们会继续传承创新刺绣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刺绣。”
在舌尖“非遗”体验区,美食摊位前更是排起了长队,造型别致的花馍、香甜酥脆的传统糕点以及热气腾腾的牛骨头丸子汤令市民和游客垂涎三尺。昌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域老车牛骨丸子汤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车建宏说:“我们的丸子汤经过五代人的传承已有百年历史,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专门准备了500碗丸子汤供群众免费品尝,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将我们的产品推广出去。”
活动现场,传统“非遗”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既保留了文化底蕴,又实现了经济价值,同时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非遗”体验:触摸传统技艺的温度
做花馍、学刺绣、制作漆扇……在“非遗”集市上,不少群众还参与了“非遗”体验活动,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
“妈妈,快看我绣得怎么样?”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哈萨克族刺绣展示区,游客王女士带着孩子体验刺绣。“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让孩子进一步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还有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和学习。”王女士说。
在另一边,来自呼图壁县的游客李江燕正向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丝路花馍技艺传承人甘惠琼学习做花馍。揉、捏、搓、切……在甘惠琼的指导下,不一会儿,李江燕就用橡皮泥做出一顶状元帽造型的花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作为一名中学老师,我会将‘非遗’元素融入校园课堂,让孩子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非遗’的魅力。”李江燕说。
昌吉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朱晓玲说:“今年,我们设置了‘非遗’集市四大体验区和五大场景,希望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活力。今后,我们将会利用好‘非遗’传习所、‘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基地,实现‘非遗’产品的商品化转换,并进行产业化和生产性保护,让‘非遗’真正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此次活动通过“非遗”展演、“非遗”集市、“非遗”体验等形式,将“非遗”元素融入群众生活,全方位、多层次展示了新疆“非遗”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成为参与者和传承者。它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会,更是一次传承与创新的探索,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也让“非遗”这颗文化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