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是平凡人生最温润的底色,也是世间最动人的力量。对于昌吉法院人而言,微光是扎根心底的法治信仰,是点滴汇聚的司法温度。而全国模范法官赵瑞琴,正是这样一束微光——她以三十载光阴,在法槌与茶盏之间,为无数人照亮了公平与温情的路。
一杯盖碗茶,化干戈为玉帛
三十年前,初入法院的赵瑞琴青涩而坚定;三十年后,她鬓角染霜,眼中却多了岁月淬炼的从容。从昌吉市人民法院到昌吉州中级人民法院,她审结民事案件5000余件,调解率始终高居前列。在她心中,调解与判决的界限,不过是“再多试一次”的执着。
“一次不行,就两次;一种方法无效,就换十种。”这是她的信条。十年前,在大西渠人民法庭,她将茶桌替代冰冷的法台,创立了“盖碗茶调解室”。茶香氤氲间,剑拔弩张的当事人放下戒备,啜一口热茶,叹一声苦衷。曾有一对夫妻在法庭门口撕扯哭喊,女方指着她怒骂:“法官只会高高在上!”赵瑞琴默默递上一杯茶,轻声说:“咱们聊聊,就当是街坊唠家常。”茶凉了又续,恩怨渐消。那日之后,她更笃信:司法威严不在法袍加身,而在俯身倾听人间烟火。
以心换心,缝补破碎的情义
“办案不能‘捣糨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赵瑞琴常挂在嘴边的话。她经手的案件七成是家长里短,却总被当作天大的事对待。老友反目、兄弟阋墙、夫妻离心……她像一位医者,在情感的裂缝中寻找治愈的良方。
一对三十年的老友因10万元合伙纠纷对簿公堂,昔日把酒言欢的兄弟怒目相视。赵瑞琴没有急于判决,而是将两人请到调解室,一人一杯茶,分坐两端。她穿梭于两人之间,时而讲述自己父亲与故交的故事,时而翻出泛黄的账本逐条核对。三天后,老杨哽咽着握住老刘的手:“钱我不要了,咱别为了这个丢了一辈子的交情。”赵瑞琴背过身拭去眼角的湿润——这世上,有什么比冰释前嫌更令人动容呢?
四千多起案件的锤炼,让她总结出“十大调解法”:冷却法让怒火沉淀,换位思考法让坚冰消融,亲情疏导法让血脉重连……这些看似朴素的方法,却以精准的洞察丈量矛盾经纬,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巧劲,在法理与人心间织就解纷锦缎。
微光成炬,照亮后来者的路
2022年,院领导将培养新人的重任交给她。她只答了句“我试试”,便带着年轻法官不定期地深入基层,巡回审理。
在田间地头,她教新人如何蹲下身听老人絮叨;在调解室里,她示范怎样为当事人拭去眼泪。有人劝她歇歇,她摇头:“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是滚烫的人心。这份温度,得一代代传下去。”如今,“十大调解法”已在新团队生根发芽,那位迎着晨光推开调解室的赵瑞琴仍在坚守——法徽映着她鬓边的银丝,宛如微光闪烁。她用“师带徒”“老带新”的方式带动法治传承,不断涌现出优秀的调解团队、调解能手,这生生不息的“传帮带”,更让法治力量在万家灯火中拔节生长。
天平的刻度衡量正义,而微光温暖岁月。赵瑞琴用半生诠释:司法可以是暗夜里的烛火,是裂缝中的萌芽,是茶香浸润的和解。她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姿态——左手托起法律之重,右手捧住人间冷暖。正如她珍藏的那枚天平纪念章,历经岁月打磨,依旧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