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谊谊
近日,南平市茶艺师手腕轻转,大红袍的岩骨花香与浓郁奶香碰撞交融;木垒县哈萨克族绣娘银针翻飞,绚丽的草原图案在布料上渐次绽放……这是丝路同源·山海交响——“武夷天山行·非遗进木垒”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中的生动一幕。
丝路同源·山海交响——“武夷天山行·非遗进木垒”交往交流交融活动以非遗为媒,铺设了一条超越地理界限的文化通途,推动闽昌两地人民在“指尖对话”和“心灵共鸣”中构筑更深厚的民族情感联结。此次活动也是践行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中倡导“非遗进景区”理念的具体实践,在木垒县马圈湾、水磨沟等景区设置建盏描绘、傩舞面具展示、岩茶品鉴等非遗体验点,让游客在山水之间触摸到来自东南沿海千年文脉的强劲律动。
茶香遇骏马,非遗集市里的“指尖对话”
非遗集市是此次活动的第一大亮点。闽昌两地30多个非遗项目汇聚于此,交流互鉴,既是对古老技艺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弘扬。
“我觉得他们的剪纸像雪山上的云纹,开阔大气!”木垒县大石头乡年轻姑娘阿依努尔·阿力在浦城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指导下尝试剪纸时连声赞叹。南平茶艺师在木垒哈萨克族大姐努尔古丽·吐尔逊指导下初尝马奶的香醇后,萌生了将岩茶与马奶茶融合创新的念头。武夷竹刻的摊位前,哈萨克族少年对灵巧的打磨创作手法着迷;哈萨克族骨雕艺人的刻刀下,传统纹样延展出新的生命力……
近年来,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充分发挥南平朱子文化、茶竹文化等特色优势,持续投入援疆资金实施文化援疆项目,在木垒县先后实施了朱子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的“四进”工程,打造了朱子文化广场、朱子文化走廊、朱子文化书屋、朱子文化农耕小广场等载体;举办了5期“茶润天山”茶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了8处具有南平特色的“养心茶室”茶竹空间;支持提升了刘亮程文学馆数字展厅;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颁奖仪式,立足将木垒县打造成天山北麓“文化高地”。
剪纸共舞黑走马,非遗展演中的“文化合奏”
非遗展演是此次活动的第二大亮点。在舞台上,闽昌两地奏响的文化“交响曲”气势磅礴,让人产生心灵共鸣。南平南词《秀才当村官》吟咏着朱子理学的深邃与岩茶风雅的清幽,跨越千里,在木垒草原山间引发回响;邵武傩舞古朴雄浑的面具舞步,与豪迈激越的黑走马、原始粗犷的熊舞同台争辉。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不仅是表演者,还是文化使者。天山脚下,青青草原,闽昌两地艺人席地而坐开始交流互鉴:南平南词代表性传承人向哈萨克族艺人请教冬不拉弹奏的韵律,而哈萨克族艺人则对建阳建本雕版印刷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同的非遗项目散发着不同的文化魅力,不同语言交织着对彼此技艺的惊叹与探讨。
“我觉得你们的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非常有意思,我是木雕手艺人,做的也是木碗、木瓶之类的器具,来,交个朋友,微信电话加一下!”昌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萨克族木质餐具代表性传承人木合亚提·哈依尔满现场忙着找非遗之友,迫不及待要和他们切磋技艺。
十五年来,在援疆工作中,福建省南平市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作,创新南平和木垒两地交流互动机制,深入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旅游宣传、招商推介等方式扩大木垒县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走进和了解木垒、发展木垒,双方的感情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持续升温,越来越浓厚。
文化交流互鉴,承载着“闽昌一家亲”的共同记忆
“原来这就是千里之外的武夷山水。”木垒县哈萨克族老人阿肯抚摸着建盏上遇林亭窑烧制的乌金釉色,向身边孩童讲述山海相连的故事。此次活动的非遗产品展销区则成为文化交流互鉴成果的直观橱窗:建阳建本雕版印刷的朱子格言书签、融合哈萨克族刺绣纹样的武夷竹编包、饰有浦城剪纸图案的茶盏……这些承载着闽昌两地文化基因的器物被游客争相抢购珍藏,见证着文化润疆的可触可感成果。
福建省南平市以“文化+”“旅游+”为着力点,持续推动文旅跨界融合,全方位参与木垒县经济社会发展。在木垒县照壁山乡平顶山村中国农业公园、叶勒森沙漠等景区,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对景区接待中心进行了“竹空间”升级改造,融入了不少南平竹文化元素,并以武夷山和天山为背景,制作茶饼,推出“养心的茶”等文化创意产品;持续打造刘亮程文学馆;支持木垒县英格堡乡菜籽沟艺术家村落、朱子文化长廊等建设,共同构建新疆文学体验和文化旅游新地标,助推木垒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东海之滨到天山之麓,源远流长的丝路精神在新时代非遗传承中焕发新生。当武夷茶香飘荡在天山脚下哈萨克人毡房,当哈萨克族刺绣纹样点缀闽北竹艺……这场跨越山河的非遗对话已然超越技艺本身——它承载着“闽昌一家亲”的共同记忆,更彰显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