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高云哲报道:7月22日至24日,丝路同源·山海交响——“武夷天山行·非遗进木垒”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在木垒县举行。来自福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武夷山遇林亭黑釉茶盏烧制技艺)惊艳亮相。
该代表性传承人林海超向现场各族群众详细介绍在黑釉瓷上描金这种非凡技艺,大家通过欣赏现场一件件描金后的釉变万千的精美茶盏后,引得各族群众赞叹不已。
据了解,武夷山的遇林亭窑是建窑建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窑保存最好的遗址,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是我国宋代的八大名窑系窑址之一。宋朝时期,帝王之家和文人墨客都非常喜欢饮茶,钟爱点茶,点茶使用的器皿以黑瓷为佳,使得黑釉盏在宋代发展极为兴盛。在近现代的考古中,国家考古队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发现了宋代黑釉金彩盏的残片,为金彩天目盏找到了原产地。考古队所发现的正是遇林亭窑。
据考证发现:遇林亭窑是目前发现最早运用在釉上彩工艺的窑口。遇林亭窑黑釉盏烧制极为艰难,不仅需要考虑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外,还需匠人具备釉上彩工艺。
武夷山遇林亭窑位于武夷山星村镇,以烧制黑釉瓷器为主,特色是黑釉金彩盏,即在茶盏中描绘有金色图案或铸有铭文的黑釉盏,开创了大规模生产釉上彩的先河。2017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武夷山遇林亭黑釉茶盏烧制技艺)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林海超在谈及交流体会时说:“在与新疆各族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与实地探访后,我深刻感受到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执着坚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我们福建传统描金技艺所承载的匠心是高度契合的。这次活动实实在在地为闽疆两地的手工艺人搭建起一座技艺对话与情感的共鸣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