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梅
前不久,新疆阿克陶县白沙湖景区314国道上,30多个小时的拥堵里没有争吵,只有此起彼伏的“谢谢”声在车流中传递。民宿老板加纳尔一家驱车两公里送来抓饭、奶茶和鸡蛋;不知名的老乡扛着馕在车流中穿梭,笑说“不够再拿”;还有那位被网友记住的“牦牛师傅”,在车辆拥堵时主动调解,帮缺油的游客插队避险……这些自发的善意,像帕米尔高原的阳光,穿透了泥石流带来的阴霾。
34岁的柯尔克孜族党员加纳尔曾是村干部,如今和丈夫经营着刚开业一个多月的民宿。听说堵车的消息,她立刻停下手头生意,带着家人忙活了半天,把热食打包送到堵车的主干道,免费分发给游客。“作为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她的话朴实有力。
发生泥石流后,阿克陶县布伦口乡党员干部与志愿者第一时间冲向“孤岛”,清淤通路;牧民们或步行或骑摩托,带着馕和马奶子穿过险区递向车窗;民警既参与清淤疏导,又捧着馕和茶在车流中穿梭;景区工作人员送来免费的汤和馕,官方与民间的善意在拥堵路段汇成暖流。
网友说“看哭了”,不仅因为这份雪中送炭的温暖,更因为这不是孤立的偶然。2021年,阿克陶县护边员阿布都加帕尔·猛德帮游客推车后亮出党员徽章的瞬间,让“党徽大叔”成为刻在国人记忆里的感动符号。如今,当泥石流来袭,阿克陶县的牧民们带着食物奔向滞留游客时,人们发现,“党徽大叔”从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名字——他们或许戴着党员徽章,或许只是普通群众,但胸口都跳动着同样的热忱。
这份热忱,藏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有网友感慨“柯尔克孜族的善良像山里的泉水”,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底色?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团结互助”从来不是口号。牧民的毡房永远为迷路者敞开,邻里的馕坑里总烤着分享的热馕,面对灾害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早已化作无需言说的默契。就像加纳尔说的:“看到大家收到吃的来感谢我们,我自己也很感动。”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是高原最动人的风景。
更让人动容的是,这些善意往往来自并不富裕的家庭。他们住着朴素民居,却愿意拿出最好的食物;皮肤被风沙吹得粗糙,心灵却柔软滚烫。正如网友所言:“其实他们并不富裕,但是他们在尽可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不是大爱是什么?”
从单个的“党徽大叔”到闪耀的群像,从单个援手到群体接力,这场救援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真正的凝聚力,从来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在你递我一碗奶茶、我帮你推一把车的瞬间里生长出来的。当政府部门全力疏通道路时,民间的善意自发形成补给线,这种“官方+民间”的合力,正是中国社会治理最温暖的模样。
有游客说:“辽阔的土地生不出狭窄的爱。”诚哉斯言!新疆的美,不仅在雪山湖泊的壮阔,更在各族人民心中的淳朴。
当泥石流退去,314国道恢复畅通,抓饭的香气、奶茶的温热会永远留在游客记忆里。而“党徽大叔”们已回到牧场,继续赶着羊群,胸前的党员徽章在高原阳光下愈发闪亮——这光芒照亮的,不仅是路人的路,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坐标:以善意待人,以赤诚处世,以团结之心共赴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