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2025新疆舌尖上的丝绸之路美食节暨昌吉州美食文化旅游节

丝路风味·昌吉故事

—— 开栏语 ——

  这是金巴依特色抓饭店推荐的鹰嘴豆抓饭。□本报记者 杨 成摄

  当驼铃穿越戈壁的回响化作锅灶间升腾的烟火,当千年丝路的繁华记忆融入唇齿留香的盛宴……昌吉,这颗闪耀在天山北麓的丝路明珠,正以其厚重悠长的饮食史诗,向世界发出最诚挚的味觉邀约。

  这里,是风物荟萃的舌尖驿站。九碗三行子似大地丰饶的礼赞,层层叠叠间尽显宴饮的磅礴气象;奇台过油肉镌刻着古道热肠的豪迈,肉香激荡,唤醒沉睡的味蕾;金黄酥脆的炸油糕里,包裹的是代代相传的甜蜜匠心;椒麻鸡在舌尖掀起一场酣畅淋漓的风暴,麻与鲜的碰撞火花四溅……

  这里,更是味觉与旅途的双重归处。饱览天山瑶池的冰清澄澈,漫步北庭故城的夯土残垣;在康家石门子的古老岩画前驻足,于汉代疏勒城的遗址上怀想,历史的气息与美食的温热在此刻奇妙交融。

  丝路明珠,昌吉飨宴;一箸入口,万里同香。让我们循着香料与炊烟的古老密码,开启这场跨越时空的味觉壮游。启程首站,邀您共赴养心的家木垒,揭开那碗蕴藏戈壁风沙与天山雪水的鹰嘴豆抓饭——看豆粒如何在米脂间绽放沙绵,羊肉怎样在炉火中酥烂生香,只留满口丰腴与回甘。一勺入口,仿佛聆听到了来自天山牧场与绿洲沃土的深情交响。

  木垒鹰嘴豆抓饭:一锅延续千年的丝路味道

  □本报记者  耿雅薇

  7月29日,记者专程探访了木垒县有名的金巴依特色抓饭店。在这里,一道融合了传统技艺与本地优质食材的“鹰嘴豆抓饭”,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讲述木垒风土人情与丝路美食故事的鲜活载体。

  当金巴依特色抓饭店负责人杨红静将一盘刚出锅的抓饭端上桌时,只见金黄油亮的米粒间点缀着软糯的鹰嘴豆,大块的木垒羊肉散发出浓郁的肉香,瞬间俘获了在场所有人的感官。杨红静自小热爱美食,立志做一名优秀的美食家,自开店以来,她改良的抓饭深受食客喜爱。

  杨红静深知,优质的食材是美味的起点。她告诉记者,做好抓饭的关键在于精选羊肉。木垒羊一年四季畅饮天山雪水,自由采食蒿草、甘草、党参、枸杞等50余种天然中草药,由此也造就了木垒羊肉香味浓郁、无膻味、肥瘦适中的品质。每一锅抓饭都精选木垒羊肉,奠定了抓饭醇厚鲜美的基调。与之相配的,是来自东北的长粒香大米,其米粒修长饱满,质地坚硬,焖熟后松软油亮、筋糯弹牙,完美地平衡了羊肉的肥美。点睛之笔则是木垒鹰嘴豆,这种被誉为“豆中珍品”的食材富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鹰嘴豆经过整夜温水浸泡和预先煮制,最终呈现出软糯香甜的口感,极大地提升了抓饭的营养价值。

  有了上乘的食材,更需要精湛的技艺将其融合升华。杨红静告诉记者,这道鹰嘴豆抓饭的独特之处在于“油焖”工艺,经过煸炒、蒸煮、油焖等工序,抓饭最终会呈现出“油亮生辉、粒粒分明”的状态,令人食指大动。

  抓饭的历史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相传,名医阿布艾里·依比西纳为调养虚弱的身体,潜心研究,选用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和大米,加入水和盐,然后用小火焖熟,创制了这种具有食疗功效的饭食。坚持食用半月后,他的身体竟奇迹般康复,这种“药膳”便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演变为今日广受欢迎的手抓饭。如今,杨红静为这道古老的菜肴注入了新的活力。她出于对美食的热爱,对传统美食进行创新改良,并融合了传统技艺与自己的巧思,让木垒羊肉、木垒鹰嘴豆、东北大米在锅中完美融合,共同造就了这道既承载古法底蕴、又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鹰嘴豆抓饭”,使其成为木垒县乃至昌吉州的一张美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