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孩子们眼中求知若渴的星光,是我前行的不竭动力

马桂芳:三十余载坚守用爱照亮学生前行路

  2020年马桂芳参加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表彰留影。图片由马桂芳本人提供

  □马桂芳/口述  本报记者/耿雅薇/整理

  我叫马桂芳,今年55岁,是一名在昌吉职业教育沃土上辛勤耕耘了三十多年的老党员。自1991年走出昌吉师范专科学校(现昌吉学院)校门,从一名青年教师一路走来,直至肩负昌吉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分院书记的重任,我的每一步成长,都深深烙印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从讲台到“硬核书记”

  三十余年风雨兼程,我的岗位历经变迁:从化学教师到院系书记。每一次转身,都是沉甸甸的责任与全新的挑战。

  2020年12月,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授予我“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21年7月,自治区党委授予我“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不仅是对个人的褒奖,更是对我们团队践行学院“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最高肯定。当领导和同事们评价我交出了“硬核书记的硬核答卷”时,我深知,这份答卷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拼搏、无数个难题的突破。

  护理分院的日与夜

  2013年7月,自治区整合三校组建新的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我受命来到当时全院规模最大、挑战也最艰巨的护理分院担任书记。面对近50个教学班、2500多名学生,压力前所未有。班主任紧缺,我主动担任了人数最多的2014高护(1)班班主任。教室、宿舍成为我的“主战场”,特别是学生的学习生活,时刻牵动着我的心。

  2014年寒冬的一个深夜,电话铃声响起,学生约尔尼莎突发高烧需紧急送医。我揣上钱便冲向昌吉州人民医院。挂号、检查、治疗、垫付费用,守候至凌晨三点确认她病情平稳。

  得知学生帕那儿、张雅君身患重病且家境困难。我立即倡议并指导支部、团组织发起爱心募捐,分别筹得7241.1元和7000元。为多名住院学生奔波办理手续、垫付费用;为困难学生添置药费、御寒衣物;探望生病或生产的教职工;为困难职工调整岗位……我始终视学生如己出,待同事如家人。

  党建引领与业务精进

  即使在最忙碌的时期,我也坚持每周站上讲台。我参编著作4部,发表论文14篇,主持或参与完成教科研项目20余项。

  2017年初,我带领的支部成功创建为自治区级、教育部级高校样板支部。我领衔成立了自治区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昌吉州“马桂芳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的健康服务专业群建设项目,成为学院荣膺自治区优质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看到老年服务与管理、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学子在区州、国家级技能大赛中捷报频传,自豪与欣慰油然而生。作为学院唯一同时肩负自治区高校“双带头人”工作室以及自治区、教育部两级样板支部建设重任的负责人,这份荣光与责任,时刻鞭策着我砥砺前行。

  银龄再出发

  今年,学院启动专升本和“银龄计划”,返聘部分优秀退休教师传帮带。得知自己名列其中,我深感荣幸,更深感责任如山。这既是对过往岁月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信任与期望。

  三十余年职教路,青丝染霜华。不变的是那份执着信念:用真心守护学生成长,用实干践行党员初心。站在人生新起点,我将倍加珍视“银龄”荣誉,继续燃烧光和热,为培养更多扎根边疆、服务社会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竭尽所能。孩子们眼中求知若渴的星光,是我前行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