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党建链”串起“产业链”赋能“振兴链”

——吉木萨尔县探索“三链”融合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本报通讯员  丁焱

  近年来,吉木萨尔县紧扣“党建引领产业兴、产业兴旺促振兴”主线,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探索出一条“党建链”串起“产业链”、赋能“振兴链”的特色路径,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链上建强堡垒,让党组织成为产业发展“主心骨”

  组建“产业党委”统全局。围绕粮油产业集群、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成立产业链联合党委,统筹县农业农村局、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科技局、北庭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单位党组织,构建“县委统筹—党委牵头—多方联动”工作架构,县域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与村办企业、农户紧密相连,推动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协同发展,实现多方共赢。2024年,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7621.77万元,较上年增加111%。

  筑牢“红色阵地”强根基。以“五个好”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建设为抓手,在产业链上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技术攻关室等特色阵地,通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制度,创新开展“链上党课”“企业课堂”等活动,累计开展技术培训32场、解决产业难题18个,党员成为带动群众闯市场、学技术、促增收的“先锋标杆”,有效激活了组织动能。

  创新“链上活动”聚合力。紧扣产业特点设计“党建+”载体,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党员带头推广膜下滴灌、无人机植保等新技术,助力全县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75公斤,较之前提升40公斤;推行“党员服务岗”,党员志愿者化身“景区讲解员”“民宿指导员”,助力北庭故城遗址等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150万人次,助力旅游收入增长21%,党员作用真正在产业链各环节“看得见、摸得着”。

  链上整合资源,让协同互促成为产业发展“加速器”

  搭建“红色鹊桥”促合作。产业链联合党委牵头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产业对接会、季度举办技术研讨会、年度组织招商推介会,2024年以来促成企业合作项目11个,签约金额超8亿元。

  创新“党建+金融”对接机制,协调银行向产业链企业发放贴息贷款2.3亿元,精准破解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痛点”,打通资本要素向产业链集聚的“绿色通道”。

  打造“资源超市”强赋能。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村集体资产核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服务和农村产权流转四大中心,建立产业链党建资源库,整合政策、技术、市场、人才4大类资源,以线上“吉木萨尔党建”微信公众号、线下“资源服务窗口”双轨并行,累计为企业推送补贴政策12条、发布农产品供需信息500余条。推动本地面粉、食用油等产品通过“疆品出疆”渠道销往全国20余个省市,让资源整合力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深化“政企联建”优环境。推行“县级领导包联产业链+部门党员干部驻企服务”机制,党员干部化身“链长助理”“企业秘书”,靶向解决用地、用工、审批等堵点问题,在推动县域农产品仓储冷链项目落地建设中,行业部门党员全程跟进服务,推动项目从落地到投产仅用6个月,新增仓储能力5万吨,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800元,“党员服务力”带动“企业发展力”成效突显。

  链上服务民生,让群众增收成为产业振兴“新引擎”

  政策宣讲接地气。组建党员政策宣讲团,带着“明白卡”“流程图”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田间地头,面对面解读粮食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惠民政策,让“红利清单”走入千家万户。通过政策赋能,推动2000余户农户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户均年节本增效3000元,真正把党的政策“好声音”转化为群众增收“真效益”。

  精准纾困暖民心。依托“北庭枫桥”“一起益企”等机制,搭建产业链问题直通车,实行“台账管理—限期办结—回访反馈”闭环服务,做到及时助企纾困。今年以来,累计解决农产品滞销、技术短缺等问题120余条,帮助本地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300余吨,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实现了群众的“急难愁盼”在产业链上的“动态清零”。

  产销对接拓市场。党组织牵头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线下建设北庭农特产品集散中心,吸引32家企业入驻,线上与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合作,打造“吉木萨尔优选”品牌,培育党员直播团队6支,2024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000余万元。同时,引导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农业”合同,实现“种有指导、销有保障”,让群众“跟着党组织、链上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