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处暑养生应防秋燥

  【编者按】8月23日,处暑,暑气至此而止,秋意渐浓。历经整个盛夏的炙烤,万物收敛锋芒,枝头的果实酝酿着饱满,田野间弥漫着成熟的芬芳,时光在悄然转换中沉淀出别样的韵味。

  “处,止也”,古人从节气更迭中读懂了“知止”的智慧。这智慧不仅藏在昼夜渐长的光影里,更浸润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当秋燥初显,暑湿未消,一碗热汤便成了跨越地域的默契——从新疆昌吉的烟火巷陌,到江南水乡的白墙黛瓦,汤食始终是应对时节流转的温柔良方。

  正如医者所言,处暑养生贵在顺应。当我们捧起汤碗,喝下去的不仅是滋味,更是对时节的敬畏。秋乏袭来时,汤里的营养悄然补足精力;燥气伤津时,汤汁的温润默默滋养身心。这一碗碗汤食,是古人传下的养生箴言,也是寻常日子里最踏实的幸福。

  

  本报讯  实习生马军报道:处暑节气已至,标志着酷暑的终结与凉爽的转折。近日,记者采访了昌吉州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医内科主任医师王冠峰,他提醒广大群众,此时节气虽热浪渐退,但“秋老虎”余威犹存,昼夜温差显著增大,空气愈发干燥——防“秋燥”、解“秋乏”、调饮食,是处暑时节安养身心的三大关键。

  燥邪袭人,需润养有方

  “处暑后降雨减少,燥气当令,与残留暑热相合,易耗伤人体津液。”王冠峰说,此时咽干唇裂、皮肤紧绷脱屑等“秋燥”现象多见,更易诱发或加重气喘、过敏性鼻炎及感冒。他建议每日饮水或喝汤至少1000毫升,饮食宜清淡,多食蔬果补充维生素B、C,并适量摄入粥类、鱼肉和瘦肉以补充钙铁。穿着需随温度灵活增减,“勿贪凉,亦勿过早厚裹”。

  倦意缠绵,作息动养结合

  “由热转凉,人体进入生理休整阶段,‘秋乏’自然找上门。”王冠峰建议,顺应天时应早睡以避秋凉肃杀之气,早起助肺气舒展。对气血偏弱的老年人,他建议在保证早睡早起的基础上,每日争取多睡一小时。饮食上推荐西红柿、茄子、葡萄、蟠桃等富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对抗疲倦;运动宜选太极拳、散步、广播体操等和缓项目,“切忌大汗伤阳”。

  饮食调摄:

  少辛增酸,平补为佳

  处暑饮食重在“少辛增酸”。王冠峰解释,辛味发散易致汗出受凉,故辣椒、姜、花椒及烧烤需减少;西瓜等大寒瓜果亦应节制。酸味水果如海棠果、葡萄等正当其时,能助收敛养阴。针对民间“贴秋膘”习俗,他特别提醒:“苦夏刚过脾胃尚弱,切莫急用人参、鹿茸等峻补之品。”此时应选“补而不峻、润而不腻”的平补食材,如山药健脾胃,百合银耳润肺燥,小米、红枣益气血,鸭肉、蜂蜜养阴津。

  昌吉特色:

  汤羹巧添养生之味

  结合本地饮食习惯,王冠峰为大家开出实用方:“日常喜爱的粉汤、丸子汤、汤饭中,可酌加陈皮等药食同源之材。”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在温润的汤羹中添入少许,既能提升风味,又能温和发挥养肝清火润肺之效,正是应对“长夏主湿”、防范暑湿困脾的智慧之选。

  王冠峰最后总结,处暑养生贵在“顺应”二字——起居顺应阴阳消长,饮食顺应脾胃状态,润燥不忘兼顾健脾,方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粉汤

  粉汤是新疆传统特色节庆小吃,常见于古尔邦节与肉孜节,主要用于宴请宾客。其以豌豆淀粉制成的凉粉块为主料,搭配羊肉、肉汤、西红柿等熬煮,形成酸辣粉汤与杂碎粉汤两类分支,具有酸辣适口、汤汁浓郁的特点。食用时常配以油香(油炸面饼),二者结合提升了口感层次,秋冬季食用还可驱寒。

  该小吃的制作注重汤汁调味与凉粉质地的平衡——凉粉需透亮柔滑,汤汁需融合香料与蔬菜鲜味。烹制过程中,邻里间常互赠成品,并形成非正式的技艺比拼传统。虽配菜随季节调整,但始终保留色香味俱全的特色。

  丸子汤

  丸子汤是昌吉州极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堪称西北风味的味觉典范。这道美食以牛骨慢熬的高汤为基底,经过滤后清澈透亮,牛骨胶质完全融入汤中,入口鲜香。手工制作的牛肉丸精选牛后腿肉,加入淀粉和鸡蛋摔打至弹性十足,炸至外酥里嫩,咬开可见细腻肉粒,肉香四溢。汤中搭配大片牛腱子肉、弹牙的粉块、爽滑的粉条、吸饱汤汁的冻豆腐,以及菠菜、西红柿等时令蔬菜,色彩斑斓,层次丰富。 

  食用时必配油塔子——这种由羊油和面层层叠制的面食,拎起塔尖可垂落十余层,香软不腻,蘸汤同食堪称一绝。

  汤饭

  正宗新疆汤饭,又称“揪片子”,是以面粉、羊肉为主料的传统新疆面食,属于西北地区代表性饮食。其主料选用羊肉前腿肉与高筋面粉,常见配料包括鲜香菇、小白菜、西红柿、土豆等蔬菜,通过揉面、醒面、手工揪制面片等工序制作而成。

  制作时先将羊肉炖煮出鲜汤,再将面片与炒制的羊肉、蔬菜烩煮,形成汤、菜、面融合的特点。面片厚薄均匀且富有弹性,羊肉经翻炒后肉质紧实,蔬菜配料调和汤汁的酸辣口感,成品兼具浓郁与清爽。该食品因制作工艺强调手工揪片与食材搭配,具有夏季消暑、冬季驱寒的食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