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从“有事找老马”到“有事大家帮”

一座小院成为凝聚乡风文明的精神阵地

  □本报通讯员  赵宁

  在木垒县博斯坦乡合然托别村,一座寻常小院宁静矗立。这里是老党员马进福的家,更是声名远扬的“道德模范之家”。自被设立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以来,这座小院已累计接待党员干部、群众及学生1600余人次,成为传播无私奉献精神、弘扬诚实守信美德的重要课堂,也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平凡岗位铸就精神标杆

  推开院门,一面挂满60余块奖牌、奖状的荣誉墙无声地述说着主人的不凡历程——“自治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昌吉州十大道德模范人物”等称号熠熠生辉。展柜中,一辆褪色的自行车和一辆锃亮的摩托车格外醒目,它们是马进福二十年邮政投递生涯的见证。

  2000年,马进福肩负起木垒县三个牧区乡镇的邮件投递重任。面对180公里的崎岖山路,他仅用三天就熟悉了全部流程。为更好服务各族群众,他主动学习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二十年间,他创下了投递零差错的纪录。为加快投递速度,确保党的政策和群众信件及时送达,他毅然卖掉家中28只羊,凑钱购置了一辆摩托车——而当时,他的月薪仅80元。“群众的信不能等,党的政策要尽快送到”,这句朴实的承诺至今仍在院中回响,折射出一名普通投递员崇高的职业操守和守信精神。

  展柜里一封泛黄的感谢信,记录着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2002年,哈萨克族牧民阿依塔汗因病急需住院费,马进福毫不犹豫地取出妻子攒下的500元生活费为其垫付。“做人就得讲诚信,答应了就不能分你我,更不能失信”,马进福的话语简单却有力,成为小院里最深刻的道德箴言。

  小院成为文明实践大“大课堂”

  退休后,马进福将自家庭院打造成传播文明的新阵地。作为义务宣传员,他开设“庭院课堂”,以亲身经历讲述诚信故事,以榜样力量解读政策理论。

  节假日里,小院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学生们来听故事,感悟责任;村干部在此交流心得,学习用真心和诚信化解矛盾;各族群众聚在一起,分享互助暖心事。“以前觉得精神文明很抽象,来了才明白,就是像马进福这样诚信待人、真心助人。”村民吐尔迪的感慨,道出了模范引领春风化雨的力量。

  据统计,该实践点已开展活动40余场,成功化解邻里纠纷23起。越来越多村民受其感召,从递一碗热汤、指一次路做起,让崇德向善之风在乡村悄然生长。

  道德种子深植心田

  如今,小院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加油站”。新入职的公务员在摩托车前沉思如何“为民服务”;大学生听完故事后投身乡村振兴志愿行动;孩子们将事迹写进作文,立志做有诚信、有担当的人。“马爷爷让我明白,平凡人也能因坚守而伟大。”中学生李雨桐的话,让我们看到诚信的种子已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座院到一个乡,马进福的精神正转化为强大的文明推力。群众学习政策的积极性提高了,邻里互助蔚然成风,“有事找老马”逐渐变成了“有事大家帮”。这座小院,早已超越了“家”的空间范畴,成为滋养道德、凝聚人心的精神地标。

  夕阳西下,小院炊烟袅袅,墙上“诚实守信是我们的准则”的字迹愈发清晰。在这里,诚信精神正代代相传,模范引领的种子已深植沃土,孕育着新时代乡风文明的无限希望。